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作者: 唐惠忠学习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要求考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认识作品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结合高考命题情况,考生可以就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备考。
1.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文言文阅读命题突出对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高考命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激发考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注重对考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厚植考生的家国情怀,树立考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考生的担当精神,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2.重视文言文阅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高考命题重视对文言文阅读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加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题目的命制,这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文言文阅读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文言文词法常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语法常识(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修辞常识(重点关注互文、顶针等辞格)、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文阅读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识记、理解、分析、概括、评价、审美鉴赏等能力。
知识整合
1.材料选取。2024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为组合文本,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因此李陵行迹纪录较为分散,篇幅很长。为适应高考要求,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关性,在不影响文献原意、保证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删节。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深度关联,史实与议论交织严密。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语言典雅规范,知识点全面、准确,与新高考、新课标文言文阅读水平相一致。
2.题型设置。高考文言文阅读的5种题型,基本上都在必备知识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文化价值进行设置。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考生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并不陌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背诵篇目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涉及司马迁因为李陵游说而招致宫刑。世人在同情司马迁的同时,也对李陵产生同情之心。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有李陵劝说苏武投降一段,其中提到“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加深了世人对李陵的同情。然而王夫之抓住李陵“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这一点,强调李陵叛逆之罪无可掩饰。题目设置的目标在于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注意教考衔接,有效关联课文、课标内容以及已有知识,同时引导考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拘于一隅之见,对相关事件、人物从不同时间节点、思考角度进行评判,注重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回答这些题型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断句题:利用好匀称的结构作推断;利用好句末语气词辅助判断。
(2)文言词语题:掌握好教材内容(对照语句均来自教材);通过分析相关语境,正确理解词语意义。
(3)文意理解题:理清文本思路,将选项中的概述与原文作严格比对;透彻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常用方法(如“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颠倒事实”“强加因果”等)。
(4)文句翻译题: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与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意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可留意形声字的形旁);落实好特定的句式结构的翻译;直译为主,有机配合以意译。
(5)探究类简答题:由观点入手,找出对应的支撑材料进行信息提取与概括。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材料二: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九》)
材料三: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班超以简,而制三十六国之命,子勇用之而威亦立。诸葛孔明以严,而司马懿不敢攻,姜维师之而终以败。古今异术,攻守异势,邻国与夷狄盗贼异敌。太史公之右广而左不识,为汉之出塞击匈奴也。温公之论,其犹坐堂皇、持文墨以遥制间外之见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武帝》)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小人之情A乐于安肆B而昧于近祸C彼既以程不识D为烦扰E而乐于从广F且将仇其G上而不服。
2.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派遣到远处,形容词作动词,与《〈论语〉十二章》“譬如平地”中“平”的用法不同。
B.烦扰,文中指军务纷繁忙乱,现在一般表示因受搅扰而心烦,二者的意思不同。
C.徒,只、仅仅,与《孔雀东南飞》“徒留无所施”中“徒”的意思不同。
D.其,恐怕、大概,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其”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的部队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形,士兵们自由自在,而程不识则要求严格,士兵们得不到休息,但他们都没有遭遇危害。
B.司马光引用《易经》里的话来论证治军以严的必要性,他认为李广虽有才但不足法,同时代的人尚可比肩,后继者却很难效仿。
C.王夫之实事求是,从攻守、众寡、将才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全面评价将领的标准,可见司马迁和司马光的观点确实都有偏颇之处。
D.班勇继承了班超的策略树立起威望,姜维师法诸葛亮却以失败告终,这两个例子一正一反,说明了行军作战的策略需灵活善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译文:
(2)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
译文:
5.李广治军以简,三则材料都对此有相关的评论,但评论依据和情感态度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