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
作者: 乔叶维人的维,起初我一直以为是为人处世的为,后来才觉得,在福田庄语境里,用作维更合适。为人偏重于指向自身的修行修为,属内在的。维人则更偏重于向外,意指对各种人脉资源的经营缮护。
毋庸置疑,奶奶很会维人。从我记事起就串门的不断,尤其是女人。一般是晚上,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如舞台连续剧,慢慢地,我在旁边也看出了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门道。七娘说她婆婆,她婆婆也来说七娘。大耳朵全的老婆又挨了打,她妯娌来说她为啥挨打,全都是诸如此类鸡毛蒜皮的家务小事。奶奶说,家不安就村不宁,说小也不小。清官难断家务事,她不是啥清官,也没打算断个明白。那些来登门的人谁不知道这个理儿呢。不过就是来说一说,那就让人家说嘛。
确实,也无非是说一说。她们说一说,奶奶也说一说。她们絮叨一番,如同排了毒,再由奶奶给开解一下,安抚一下,宽慰一下,这毒素便有了出口。在这门里便硬疙瘩软,软疙瘩化,大疙瘩小,小疙瘩消。五嫂最会讲理。五婶最会讲理。五娘最会讲理。或者是五奶最会讲理。这是村里人的公论。对这公论我曾无比认可,也曾深感骄傲。多年后我对此开始狐疑,却也莫衷一是。直到偶然读到“家贫少说话,位卑莫劝人”这句话才忽然明白了什么。这话倒过去琢磨就是:在某个群体中,某人若拥有了劝人的话语权,那至少证明他在这个群体中处于上层。而在当时,奶奶讲的道理之所以让人信服,固然是因为她会讲理,更是因为我们家处于福田庄的上层。而我们家之所以能在村里处于上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奶奶用她全部的智慧和能力维好了人、维住了人。
维,系物之大绳,这是辞典里所释的本义。奶奶维人的这根长绳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编织,不,甚至在父亲出生之时就开始了编织。正因为此,哪怕丈夫长年不在家,哪怕自己成了拖着两个孩子的寡妇,她也依然能让小门小户的她家在村里支撑住稳定的地位,保持住起码的体面。而后父亲能在那个年代被推荐去读大学,当上了名额极其宝贵的工农兵大学生,依傍的就是她的维人。等父亲在象城里立定了脚跟,她更是抓牢了这个出息的长子来继续维人。她让他一件件地给村里人办事,一方面既是在道义上对村里回报人情,一方面也是在为叔叔谋划。所以叔叔即便是才智平平腿疾严重,却还是能娶上不错的媳妇。而父亲地位作为奶奶后半辈子维人的支点,且是最重要的支点,也注定会被来自福田庄的人情线捆扎着,陷入这泥淖一样的深网中。
回想起来,那些线其实很细、极细。细如一句话:吃了没?这闺女真白。咋恁白呀。或者是一个笑纹,笑得努力,笑得使劲儿,仿佛那笑纹里有软绵绵的触手,想要把你包裹起来。细如他们看到父亲回来就紧走两步去打招呼时鞋底击打地面的嚓嚓声,然后,嚓嚓声跟着父亲进了我家的门,说东说西,问这问那。坐够了,在起身要走不走时,或是在父亲把他们送到门口时,他们才貌似不经意地说,有个啥啥事,能不能给问问?能不能找找人?父亲说,中。——隔着漫长的时光,我仿佛看见那些细线柔柔地围系在父亲的脖子上,一圈,又一圈。这道线下去,那道线又上来。线刻在父亲的脖子上,成了颈纹。刻在他的脸上,成了皱纹。郁闷时是愁纹,有时也会变成笑纹。
凭着父亲,奶奶在福田庄备受尊敬,过的是人上人的日子。当人上人就这么有瘾?怎么就不能过人中人的日子呢?怎么就那么好事儿呢?怎么就那么爱逞强出头呢?彼时的我实在是不能理解。
有一次,目睹了村里人又来上门说要去象城找父亲办什么事而奶奶满口答应时,那人刚出门,我便忍无可忍地质问了她。我说奶奶你干吗非得这样?为啥非要把我们家拖到深渊里,拖到陷阱里,拖到泥潭里,拖到火坑里?
奶奶惊讶地看着我。多年之后,我才有能力去辨析她惊讶眼神中的复杂况味。她惊讶于我这一串排比长句中深渊陷阱这种学生腔十足的陌生用词,更惊讶于我随着这些词句突然爆发出来的愤怒。但她是那么聪慧,很快就懂了——与泥潭火坑用在一起让她很快明白这其中具备的关联性,她带着笑,甚至颇有幽默感地说,不是泥潭,能开莲花?坑里有火,冬天烤着才暖和哩。
然后,她收住了笑,很慢地,一句一句地说,都在一个村子里,他们没办法,我也没办法。咱不能光顾着自家。
我说,你又不是村干部,你没有这个责任。
她说,不是这么个理。是村干部,帮不了的也是帮不了。不是村干部,能帮的也得帮。在一个村里过了这些年,都是乡亲。遇事不帮,咋能算是乡亲。
那谁谁谁以前不是还做过对不起咱们家的事?为啥还要不分好赖帮他们?
奶奶拉过我的手,仍然按照方才的节奏说,哪能把老账本搂在心口过日子。要记也得记恩德。你叔小时候有回害肚疼,跑了几家才凑出钱来。你爸小时候也没少得村里人的力。有一回他在集上叫一个人牙子搂跑了,要不是咱村去赶会的几十号人八面抓着去寻,哪还有他,哪还有你。你小时候好上树耍,有一回爬到两丈高的树杈上,耍着耍着还睡着了,要不是你七娘看见,早就跌残了。过了一会儿,看我还是气鼓鼓的,就又说:一个村里恁多人,哪能都恁好。话说回来,再大仇气,也是一个村的。恩恩怨怨,留恩忘怨,日子才能宽宽展展过下去。啥叫乡亲,这就是乡亲。在村里各家是各家,出了这个村儿就是亲的。这就是乡亲。
从小听到大,还是这些话。我却不再是当初那个孩子。
(节选自《宝水》,有删改)
〔注〕《宝水》,2023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作者自言在创作过程中反复阅读《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许多思考渗透在《宝水》之中。
【训练】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主要运用心理、语言、神态等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突出了“我”一直以来对奶奶做法的愤怒与不理解。
B.奶奶的话里多次出现“一个村”“乡亲”这样的字眼,通过重复与强调,体现了奶奶对乡亲关系的重视,突出了主题。
C.文中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回溯福田庄的童年经历,展现奶奶的维人处世和乡村熟人社会的人际往来。
D.作者从“维”的本义出发,将人情形象地化为一根根丝线,让读者联想到《乡土中国》中系维着私人道德的社会网络。
2.作品讲的是生活日常,却包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三条。
答:
3.茅盾文学奖评委贺仲明将《宝水》归为“乡土文学”,请结合全文说明该评价的依据。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