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就在村落的近旁

作者: 刘东黎

村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荒僻的乡村往往是本土文化悄悄积淀和藏蓄的地方。村落承接乡土的人文主张与人文理想,并赋予了更重要的价值和更持久的意义。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其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在彼时的中国,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在一种启蒙主义范式中,村落被认定是落后、封闭、狭隘的,灵魂和肉体共同走向枯朽。

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但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

然而,也是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中国现代文学的原乡就是由此筑造,那血脉是从鲁迅的《社戏》《朝花夕拾》,到沈从文的《边城》《长河》,再到萧红的《呼兰河传》、汪曾祺《受戒》这条血脉,帝制消亡后的中国文学正在寻找它的发源和母题。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沉重的村落历史被投射了一层柔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用那光晕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那是一种物资匮乏所馈赠的良善和慰藉,偏僻荒凉所馈赠的清新和温暖,平凡朴素所馈赠的宽厚和悲悯。

老井、老屋、石磨、祠堂、古碑、石桥……仿若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无声无息、如影随形地黏附在人们身上,一端伸向已如遗忘梦境般破裂的村落中,这是人与村落集体性的缄默对话。村落是中国作家感情的根基,是魂魄。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偶遇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情景,总是会悲从中来,那是他们对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永无止息、悲欣交集的久久忆念。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12日)

【探究】

结合文本谈一谈村落如何承接乡土的人文主张与人文理想,并赋予了更重要的价值和更持久的意义?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上一篇:
下一篇: 叙写曲折故事,刻画鲜活形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