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写曲折故事,刻画鲜活形象
作者: 雷其坤写作记叙文,叙事要力求波澜起伏,写人要力求栩栩如生。
一、叙写曲折的故事
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平铺直叙,自然枯燥乏味;情节起伏跌宕,才能引人入胜。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而生活本来就有许多曲折和变化。层次清楚地反映出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在此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有利于写出事件情节发展的波澜。
1.合理叙述。写记叙文,要合理安排写作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叙述才能脉络清楚。顺叙是最常用的记叙方法,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行文,这样能使作文的层次与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有头有尾,脉络清晰。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候可以不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叙写,而采用倒叙,即事件的正常顺序是ABCD,作文按照DABC、BACD或CABD的顺序来写。这样先写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片段,然后再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既能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使记叙文结构发生变化,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如获奖新闻作品《惊心动魄35分钟——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从飞机发生故障的第31分钟写起,先写飞机着陆的惊险瞬间,用紧张的情节、激动人心的高潮,造成悬念,形成波澜,扣人心弦。叙写完最惊险的4分钟,作者用“把时钟倒拨35分钟”,自然地过渡到对事件全程的叙述,将35分钟里发生的事情按顺序进行叙述。写完这个惊心动魄的事件之后,用“英雄壮举绝非偶然。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过渡到叙写梁万俊之前的英雄事迹,全文的倒叙特征很鲜明。考生在运用倒叙时,要交代清楚时间,转换处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衔接,避免脉络不清、头绪混乱。
2.一波三折。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考生要力求情节发展曲折,事件变化多端。如高考佳作《自己做主》,写老刘退休了,头发又黑又密,像年轻人似的。他在老伴儿的劝说下把发型改成了大背头,像个教授。周末儿子儿媳回来吃饭,觉得他的发型像个老学究,于是送他到理发店理了个新潮发型。一周后女儿从外地回来,觉得他的发型不符合年龄,又送他去理了个小平头。月底,一家人祝贺老刘六十大寿。老刘后到,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全家人都感到纳闷。老刘说:“退休一个月,你们给我变了三次发型,都想指挥我的脑袋,都想按你们的‘世界观’改造我的脑袋。我觉得这不行,我的脑袋还得我说了算。”说罢,他摘掉帽子,竟然剃了个光头!老刘说:“以后头发长长了,留什么发型,我自己做主!”叙述轻松自如,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趣味横生;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3.周而复始。就是从某个起点开始,情节不断发展、推进,最后又似乎回到起点。终点看似与起点完全相同,但实际上由起点到终点反映了某些现象的本质,能够反映社会、时代、人生的发展变化。成功运用周而复始法作文,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如高考佳作《云儿和小河》,写天上的云儿愿为一条小河,地上的小河愿为一朵云儿。云儿向往小河闯荡的经历,小河羡慕云儿舒适的生活,于是互换位置。云儿化作雨点,汇聚成小河;小河升腾为水汽,凝成了云朵。成了小河的云儿奋力向前奔流,却发现习惯了冷静观察与思考的自己,不太适应这一路颠簸;成了云朵的小河遍览山河景色,却按捺不住心中那股搏击巨岩的渴望。它们发现,原来,对方的位置并不合适自己。于是它们回归自我。云儿经历电闪雷鸣,直面飓风,拢起巨大的云幕,撒下甘露,浇灌那干涸的土地;小河不停息地奔流,灌溉夹岸的草木,在身后留下一片片郁郁葱葱……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结尾一段,由物及人深化寓意:“正如云儿和小河,人生本就有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不必怨天尤人,不应自视渺小,在各自的位置上奋发努力,价值就孕育其中。当然,明确了位置的价值,也不该就此故步自封,而应坚持不懈地拼搏进取,直达梦想巅峰。”辩证而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二、刻画鲜活的形象
写人的记叙文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须写出人物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人物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金圣叹称赞《水浒传》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作文凸显人物个性,让笔下人物栩栩如生,才能引人入胜。
1.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鸿门宴》中刻画樊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司马迁用简练的笔墨描写樊哙的动作,勾勒其特征,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勇敢无畏的壮士形象。
2.侧面突出。刻画人物也可从侧面加以突出,出奇制胜。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写焦裕禄坐的藤椅右边有一个洞,那是焦裕禄在肝痛时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顶出来的。藤椅上的这个洞,反映了焦裕禄顽强地与病魔斗争,为兰考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鲜明对比。同一人物前后对比,或不同人物形成对比,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或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高考佳作《诗意地生活》,写小姨是个文化人,姑姑是个大老粗,一雅一俗,差异很大。小姨是杂志专栏“生活的诗”的特约撰稿人,组织了诗社,每逢周末,便与社员们聚在一起,谈诗论诗,赏诗作诗。姑姑是农妇,热情诚实,“在她的厨房里,锅碗瓢盆恣意奏着打击乐;在她的院子里,鸡鸭鹅猪快活地唱着合唱曲”。通过比较,小姨的雅与姑姑的俗相映成趣。“雅人”小姨和“俗人”姑姑在谈及自己生活之时,眼中的快活、满足甚至自豪是相似的,“她们同在乐观而向上地生活,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她们都在“诗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