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闻毋必毋臆,既视听以理相待
作者: 方钟幸子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事物纷繁复杂,真假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扰人耳目,乱人心神。孔子曾说:“毋必,毋臆,毋固,毋我。”此乃金玉良言,价值非凡。依我刍荛之见,未见未闻之事不可臆断,目见耳闻也需理智辨别。
面对未见未闻之事,以不臆断之冷静作垂天之翼,于信息海洋运海抟风。《石钟山记》中,苏轼笑士大夫未亲身见之闻之便加以臆断,如今网络社会的“陋者”同样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岂不更可笑?不少人隔着屏幕,随意动动指尖,便急不可耐地对未见未闻之事加以转发。那些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虚假文字信息、图片、视频,已经足以“以假乱真”。造谣的人连嘴都不用张,机器就能完成谣言的生成发布。这类完全虚假的无头谣言,被人们大量转发,让人细思极恐。互联网时代,秩序无形,人们面对未见未闻之事须有不臆断之冷静,于信息洪流中持重前行。毋必毋臆,方能理性、感性兼具,理性过甚则如机器,而只凭感性臆断则更似野兽。
面对有所听闻之物,更应以理智作飞云之楫,于数据洪水中乘流击汰。刘亮程曾写:“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你不能全部看见。”世人常道“眼见为实”,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吗?我们未见闻之事固然不可臆断,然而我们切实有所听有所见之物,便一定为真吗?非也。我们所听所见之事或许不过骤雪中某片冰晶,而以理智面对“信息流”所推给我们的“事实”与“真相”是信息时代网民之“必修课”。须知,信息可作利刃伤人,面对信息“不理智”所导致的问题比比皆是。奥勒留曾警醒世人,所听不过观点而非事实,所见不过视角而非真相。以理智衡量虚实,守网络底线,如燃爝火,如聚江河。
未见闻时不臆断应为舟,既视听时理智当作桨。信息社会,有的人因“信息茧房”,频繁接收片面信息,陷入非黑即白的“骂战”。有的人追逐所谓“流量至上”,借网暴事件蹭热度、故意“带偏节奏”或者搬运拼接虚假信息。无论虚拟网络抑或现实社会,如何以冷静与理智面对未听闻与已听闻之事,都是重要的时代话题。从实际出发,守个人素养,面临未见与已闻之事皆以静、以理相待,不妄下论断,不盲目相信,使见闻视听与冷静理智如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始得誊抄笔卷山州色,分辨虚实创未来。
未见闻毋必毋臆,既视听以理相待。愿世人皆秉此炬火,纵使时代风云诡谲,仍可干青云乘长风,守住一份脉脉温情。
【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高三(22)班】
点评
这篇作文紧紧抓住“未见未闻之事不可臆断”与“目见耳闻也需理智辨别”深入分析,结合鲜活的事例进行分析,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实现了情与理的高度融合。文中对信息时代的特点和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剖析,指出其本质和危害。在探讨如何应对时,提出了理性与感性兼具、以理智分辨虚实等观点,不仅具有理论高度,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作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信息时代人们易受干扰和误导的担忧之情,以及对保持冷静与理智的殷切期望。考生将理性的分析与情感的表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阐述道理的过程中,融入了对现实问题的担忧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情感因素,既从理性角度分析了极端情况的弊端,又在情感上追求平衡,让读者在接受理性观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陈君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