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为“智慧动能”
聚焦热点
作为赋能手段,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能够引领产业转型,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作为服务人们美好生活的工具,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质,满足人们消费升级需求。可以说,人们对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寄予厚望。
【热点1】
“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科幻作品中常见的主角,在现实世界也逐渐站上了“C位”。能做瑜伽、会吟诗作对、可制作咖啡……日前,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27台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数量、水准创历届之最。人形机器人开始摆脱单一功能,像人一样行动,适应现实世界,解锁更多应用场景。比如圆圆扁扁的扫地机器人只能扫地拖地,但人形机器人可以砍瓜切菜,化身为“人里人气”的“家庭保姆”。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从技术上看,得益于“脑力”的升级、算力的提高,以及产业链的加速形成,机器人的“成人之路”将越走越宽。人形机器人是多项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无论是人工智能、新材料、通信协议等技术的共同进步,还是研发、制造、应用等环节的协同创新,都有赖于统筹各方资源,发挥更大合力。
解读
碳基生命如何面对硅基世界?当机器人的“自主意识”被具象化,会引发怎样的本体性思考?处在产业的“爆发前夜”,如何迎接“奇点时刻”?“人形机器人+”或许将回答这些问题。而把握好技术演进的边界和节奏,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热点2】
“AI问诊”
当前,AI参与问询分诊在医院变得日益普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交互陪诊应用“公济小壹”,主打“全流程规划指引”。江苏省人民医院的AI陪诊应用,可以提供咨询、就医规划、导航等服务。浙江省卫健委打造的数字健康人“安诊儿”,集智慧导诊、预约挂号、院内导航等功能于一体。2024年北京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市多家医院推出的智能分诊和AI辅助诊疗系统,均展现出强大的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从以技术发展满足患者需求的角度看,这种诊疗模式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AI大模型、元宇宙、“数智”医疗等技术日趋成熟,为AI问诊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当然,开发医疗AI要特别注重安全和质量。这类技术运用涉及患者个人隐私保护,关系到算法透明度和公平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则并加强防范,避免出现侵犯个人信息及其他侵权行为。
解读
看病不知挂哪个科、进哪个门、走哪条路、先排哪个队是普遍现象,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耽误正常就医。由AI“打前站”,医生随后作修正和补充,医生和AI就能做到主次分明、高效协作。这种诊疗模式若能得到完善和普及,有望提高看病的便捷性,并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热点3】
站在十字路口的AI
2024年9月9日,《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发布。《框架》以鼓励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有效防范化解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包容审慎、确保安全,风险导向、敏捷治理,技管结合、协同应对,开放合作、共治共享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原则。从人机对话的逐步应用,到自动驾驶的方兴未艾,再到文生视频的高效便捷,都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与此同时,新风险、新挑战也与日俱增。机器对话深陷“幻觉”“虚构”泥潭,动不动“已读乱回”;人脸滥用问题突出,信息被窃且真假难辨;智能客服拉低服务“下限”,绕来绕去让人着急上火……这些现实,都说明人工智能已经走到了发展和治理的“十字路口”,平衡AI的“智”与“治”成为当务之急。
“人工智能的机遇、风险和挑战本质上是全球性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3万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以及超过1300个人工智能基础大模型,它们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重塑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作为互联网大国的中国在2023年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同时开展了政府间对话、高级别论坛等一系列积极行动。这些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就AI治理议题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
解读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无法预测的种种,世界各国需要共同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更负责任、更安全可靠地造福人类社会。而“中国方案”给站在十字路口的AI指出了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