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作者: 赵厚均 赵睿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的深刻揭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文化底蕴。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根本观点和核心理念,把握“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要求,方能明晰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构筑生态文化的价值根基,更好发挥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其中蕴含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和经验智慧,为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石。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先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制度观,强调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内在统一性,倡导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生产生活,追求天地人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和谐性。同时,与“天人合一”思想相适应的是文人将自身融入自然和天地之间的一种共识和自觉。在传统生态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以诗词、小说、散文等为主要文学体裁,以绘画、陶器、戏曲、园林等为主要艺术形式的传统生态文化,充分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之美、自然之韵、自然之情、自然之作的独特审美情趣。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阐释蕴含其中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挖掘整理蕴藏在典籍史志、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人文逸事、工艺美术、建筑古迹、古树名木中的生态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发展繁荣生态文化的深厚基础。

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火热实践和光辉历程,为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了鲜活素材。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需要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动实践、感人故事和先进人物,着力打造传播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体现生态文化精神、反映民族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制作精湛、品质精良、风格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充分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促进人们思想、认识和行为的转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引导人们将生态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积极涵养生态道德,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切实将生态价值观根植于心、付之于行,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7月15日,有删节)

◆提炼

1.用文献阐释话题内涵。考生写作时可以运用经典文献、经典理论阐释话题的内涵,从而增强作文的说服力,彰显出深刻的思想。比如这篇时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文献以及中国古代文献的内容分析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内涵,在传承的基础上,反映当下的生态文化,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2.以历史彰显人文精神。没有历史的眼光,就不能正确审视现在和未来。考生如果在写作时展现出自己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历史的眼光去观照社会,作文自然就显得高远大气。比如这篇时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切入,用思辨的、长远的眼光去审视生态文明的发展,把观点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去拓展,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3.以思想拓展精神领域。考生在写作中如能借助哲学思想,对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就能使作文散发出思想的光辉,体现广阔的视野与理性的思考。比如这篇时文从哲学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古今思想得到碰撞,激起生态文化思辨的火花。

上一篇:
下一篇: 山高水长,和谐民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