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和谐民生

作者: 龙子珺

自然为何而生?曰:追求和谐,为民而生,永续生机。人与天调,天地之美自生。

顺天之时,度地之宜,得人之和,故五谷实,草木盛,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早期人类文明受限于自然,只能不断地与地理环境相适应:我们的祖先依山傍水,创造出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布依族靠水吃水,创造鱼稻共生系统;佤族拜榕树为“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纳西人保有“人与自然是兄弟”的观念,造就了保护自然的梯田系统。中华文明不断演进,不断创造,但从未改变对自然生态的敬畏。正如《管子》所说:“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反之,天时不详,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

自然与民生相系,文化与发展共生,生态繁荣文化。

生态与文明如四季,盈损荣枯皆有时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时间回溯到宋朝,杭州西湖“死而复生”的原因便是:以民为本,允执厥中,敬畏自然。杭州人民在筑堤疏浚中不断深化和谐民生的理念,打造了西湖令人称绝的风光。人不再被动接受自然带来的洪水,而是主动探求其中的规律。化被动为主动,这是观念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正如斯宾诺莎所说:“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后果,并减少由此而来的苦楚。”当生态与民生相系,文化的韧性与生命力就将生态建设融入了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改造,更是为民生谋福祉;不仅是为生态文化的弘扬找方法,更是为世界的和谐定规矩。

文化与保护共创,生态与和谐共生,满目绿水青山。

所谓“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与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对自然的追求贯穿我们的民族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激发了我们的能量。中国提出的创新、共享、绿色等理念都表明了中国不仅在经济、政治上与世界共享成就,还在生态上与世界共享经验。“桑基养鱼”“三北工程”“长江水道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以和谐为基、民生为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态奇迹,我们的生活变得和谐、生态愈发美好,形成了美丽中国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延续要与文化适配,人人追求绿色和谐的社会,开展绿色实践。

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但我们心中有追求生态和谐的梦想、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只要坚持不懈地跋涉,定将绿水青山、和谐民生的梦想实现。

【贵州贵阳市修文县第一中学高三(5)班】

◆点评

作文围绕自然、生态、文明与民生的关系展开,强调追求和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扣当今时代发展的大主题。开头从自然为何而生引出早期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接着阐述生态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联,如宋朝杭州西湖修堤的例子,最后论及当代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理念与实践,层层递进,论证流畅。文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文化传承和民众参与的重要性,对当前倡导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启发人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理解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对于促进文化与生态融合具有一定价值。

【杨坤/供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