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要联系日常生活
作者: 黄助昌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时代热点,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其目的就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联系当下,能负责任、有针对性、有一定深度、有独立见解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所以,考生备考时,除了要储备经典素材、时政热点,还要准备一些真实地反映“现在进行时”“个体成长轨迹”“贴合青年实际”的素材,作文才有生命力。
“文以载道”是千年传统,而这几年,高考作文“题以载道”也是既定事实。关注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呼应我们身处的时代与社会,是青年学子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高考作文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如何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更多地联系社会现实、个人实际,也就成了高考作文考查的一个重点。纵览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发现,几乎都有“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给青年人以启示”“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自身发展的思考”等提示语。
在作文备考中,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贴近考生的生活经验
一般来说,高考作文题在命制时会考虑有利于考生的精神成长的内容,让考生能在很短时间内判别立意的方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对于高考作文题,考生可以在历史语境中作分析,也可以在现实问题中作判断,既可以是大众意志,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下面这道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的阿勒泰》里那句“盐罐不要动,里面是洗衣粉”的台词道出“物尽其用”的生活理念;《断舍离》中“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的观点引出了“断舍离”的生活理念。面对眼下的生活,面对我们的人生,有人选择“物尽其用”,有人选择“断舍离”,有人则试图在二者间寻求平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文题所供材料引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物尽其用”与“断舍离”,并指出人们在面对生活和人生时不同的选择。“物尽其用”强调充分利用每一件物品的价值,不浪费资源,体现了一种节约、实用和创造性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适用于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大的情境,也体现了对物品的尊重和珍惜。对于“物尽其用”,我们或许应该思考如何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断舍离”主张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物品来减轻心理负担,获得心灵的自由与空间,强调简单、清爽的生活方式。这适用于物质过剩、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帮助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回归内心的平静。对于“断舍离”,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保持理性,避免走向极端,以及如何平衡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从表面上看,“物尽其用”似乎与“断舍离”存在矛盾,前者强调充分利用,后者则主张减少。实际上,两者都是对生活方式的理性思考,旨在提高生活质量,只是适用对象和情境不相同,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由此,材料中最后一种人的态度,或许更能给予我们启发: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过度囤积,也不盲目丢弃。
二、从写作中获得成长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发挥写作水平、提高思维能力,这是对语文教学的检验和呼应。2024年的高考作文题就回应了教材中若干个写作任务,引导考生辨析日常生活中的关键概念,以及认识世界的工具。高考既是作答的过程,也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有较大的思辨空间。这对考生的成长意义很大,而考生完成作文的过程也是精神成长的过程。以下面这道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桌子上摆放着花瓶、泥人和篮球,岁月静好。一阵大风刮来,这三样东西坠落到地上。花瓶不出意料,碎了;泥人,被摔成了泥,但可以重塑;篮球,充满活力地弹跳了起来。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人生充满变量,社会纷繁变化,当“风”起时,我们应如何面对?请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这道作文题旨在通过解读具体情境,引导考生对人生和社会的变化进行思考。材料描述了桌子上原本摆放的花瓶、泥人和篮球在遭遇大风后的不同命运:花瓶碎了,象征脆弱与不可逆转的失去;泥人摔成了泥,但可以重塑,代表挫折后还可“再生”;篮球则充满活力地弹跳起来,体现了坚韧与积极应对挑战的态度。审题时,应抓住“风起时”这一关键转折点,理解它象征的外部环境的突变或挑战。文题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以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策略应对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超越。立意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如强调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适应变化的能力、面对挫折时的乐观态度,或是从重塑自我、把握机遇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作文需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或个人感悟,阐述如何在“风起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以及如何在变化中寻找新的机遇和发展。
三、展示考生的思维水平
高考不同于一般的检测,对其试题质量的评价考量,公平公正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综观2024年高考作文命题,共性明显:一是题干普遍趋向简洁;二是主要关注两大话题,一大话题是人与人之间的评价交流,如全国甲卷的“坦诚交流”、天津卷的“被定义”、上海卷的“认可度”、北京卷微写作的“点赞”;另一大话题是关于教育的思考,如新课标Ⅰ卷的“问题与答案”、新课标Ⅱ卷的“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北京卷的“历久弥新”和“打开的思考”等。这就启示考生要针对特定的现象去观察、归纳,提出问题、辩证分析,体现思维的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以下面这道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文题所供材料通过提出“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的对比,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行动的优先级和可能性。“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突出了改变世界的艰巨性。这里的“几乎难以做到”并不是绝对否定,而是强调了改变世界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尤其是对于个人而言。“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哲学问题——在面对难以撼动的宏观世界时,个人的精力和资源应该如何分配。它暗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即转向内部,专注于个人的成长和改变。虽然材料表面看起来是在讨论个人与世界改变的二选一问题,但实际上探讨的是个人与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人的改变可以间接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进而对社会产生涟漪效应。反之,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材料还暗示了行动的不同层次和维度。改变世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宏观层面,如政策改革、科技进步、文化变迁等;而改变自己则侧重于微观层面,如个人品格的提升、技能的掌握、心态的调整等。两种类型的改变都有其价值和必要性,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行动领域和方式。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低层次的写作是动辄拿古人和名人说事,如在提出观点后堆砌三四个名人例子。而高层次的写作则通常会“联系现实”,可以联系当前社会与时代的实际,比如时政热点、社会风潮、传统思想、文化现象、民族精神等;可以联系年轻一代的群体实际,比如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实际、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精神面貌,体现新的“一代人”特点或者“代际”差异;可以联系个人亲身经历,如个人经历、切身体验、身边见闻、熟悉的人和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