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网络黑话烂梗
所谓网络黑话,是指歪曲汉语音、形、义,具有隐晦性、怪诞性的网络流行语。这些黑话是怎样风靡的?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将近2亿,中小学生上网,除了学习,玩游戏和看短视频是大头。有的电竞玩家为配合游戏环节,故意说一些中英混杂的语汇;有的视频博主为营造互动效果,刻意对一些常用说法改字变调。听得多了,这些网络黑话自然就入脑入心。
近年来,网络语言文字使用确实不容乐观。随着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大量网络语言得以出现,其中既有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或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新词新语,也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新词新语在网络平台泛滥,直接影响汉语的交际功能,对汉语造成污染,影响汉语健康发展。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也会“用进废退”,习惯了轻佻、同质、碎片化的表达,人们的思考能力和严谨表达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如今,网络黑话正成为孩子的“社交货币”,越新的“网言网语”越会被他们当作“酷言酷语”,有的还把说黑话者定义为“自己人”。然而,一些以爆粗口为特征的网络黑话烂梗,往往被用于纯粹的情感宣泄和恶意攻击,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网络平台要加快过滤速度,优化自身算法推荐机制、内容治理机制、未成年人使用模式,尽量阻止新的黑话发酵流行。学校也应做好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提升孩子们的媒介素养和认知能力。
素材解读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灵魂。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既是保护传承汉语文化的需要,也是净化网络语言文字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网民强化自我约束,主动提升媒介素养,还需要相关部门强化、提升网络平台的把关责任。我们要领悟汉语之美,学会好好说话。
适用话题
网络语言、媒介素养、认知能力、风清气正
上一篇:
逛书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下一篇:
“一贴难求”,火的不只是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