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识自我,悟人生之道

两“戈”相背,即为“我”。感慨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之余,我也真切认识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一“戈”背对,让我从反面认知;一“戈”正对,使我从前方(“前方”应改为“正面”更合理)感悟,相击相连,合为“我”之道。(此段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命题材料阐述欠准确,“背对背,相击相连”不是指认知方向相反,而是指“矛盾对立统一”,由此而产生的“反面”“前方”之说也就不能成立。)

反面认知,窥探自我缺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语恰好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我们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句式杂糅,语病要修改。)《师说》中有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是士大夫的缺点,但他们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问题,致使社会风气日渐颓败。(关联词“但”运用错误,这里不是转折关系。因果关系不成立,需要修改。)再看,亚运会上柯洁在棋局中失败,能够反省自身不足,回顾自己在前几年和阿尔法狗的对弈,也不过如此,感叹“人生如棋”。此时的失败不等同于未来的落魄,从中有所得,便收获了很多。(这一段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戈”的理解不准确,二是对柯洁一例的分析表达不清、语义混乱,令人费解。)

正面认知,知晓自身优点。没有哪个人的身上只有缺点而无优点,只有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才能有助于(“有助于”应改为“让”)自己更好地前行。且看南唐后主李煜,虽国破动荡,但仍一腔才情,写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且看唐太宗知人善任,善于听取大臣意见,终成帝业(两个例子因果关系不成立)……如今的中国亦如此,叙利亚总统夫妇来到杭州亚运会现场,面对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以及切身感受,深情感慨道:“中国,伟大而又谦逊。”这是我国一直的本色,并将其作为优点保持下去。(表达不清,语义混乱,还有语病。)身为个体的我们也当如此发现自身的优点,方可让自己行稳致远。(这一段的举例完全与段首“知晓自身优点”无关,皆为发现或指出别人的优点,而非自我认知。论据不合适,自然就属于无效论证。)

正面认知与反面认知相结合,才是大写的我(“大写的我”不是“认知”出来的)。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会心怀梦想,坚定前行;有时会自我轻视,淡漠万物(搭配不当);有时会思想散漫,自由放肆……此时我们的每一种状态,都应被接受。我们也要善于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现在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以我为圆心作圆,去认识这个民胞物与的世界,立己达人,与天地温柔相拥,这一切都是在正面认知和反面认知相结合的过程中成就的。正面认识自身优点,反面认识自身缺点,优点继续保持,缺点加以改正,虽说“人无完人”,但是我们应当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此,才会让“相击相连”的“我”和谐统一。(整篇作文只有这一段与命题材料的含意较为接近,只可惜论述语言表达不清,语义混乱,标点符号使用混乱,需要修改润色,使表达清晰、精准。)

余秋雨先生有言:“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青春的我们,亦应如此,认识自我正反结合,和万事万物相连,明晓人生之理。(余秋雨的这段话与本文主题无甚关联,建议更换为更切题的名句。)

两“戈”相对,中间为轴,相击相连,自在为“我”,以达人生之道,成就自我。(语言表达玄乎,未能紧扣主题去总结全文、重申主旨。)

◆升格建议

1.审题不够精准。文题里“两个‘戈’背对背相击相连”本指人的内心矛盾对立统一,但却被本文作者诠释成了从“反面”和“正面”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论点、论证也似是而非。作文升格时,要重新确定立意,使论点紧扣命题材料进行准确论证。

2.论证失去效果。论证时论据选用不精当,甚至出现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情况。升格时,考生要精心选择论据,使论据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

3.认真润色语言。文中的语言表达未能做到明白晓畅,很多语句表达含混不清,让人难以明了考生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要使表达清晰明白,考生除了要修改病句,还要摒弃玄乎的语言风格,运用明白晓畅的语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