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作者: 袁行霈

古典诗词虽然数量很多,写法各异,它们的主题思想也千差万别,但是仍然可以大致地归纳成几类。有的是揭露政治黑暗和民生疾苦;有的是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有的是表达退隐山林洁身自好的感情;有的是描写自然山水;有的是描写边塞风光;有的是写爱情相思;有的是写社会风俗;有的是写人生的感慨;有的是向往神仙世界厌弃现实社会。以上的分类,当然是不完善的,不能把所有诗歌的主题思想都包括进来,但普遍的主题大概就是这些了。遇到一首诗,可以先看它是属于哪一类,是写山水呢,还是写边塞?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求仙?确定大的类别并不难。确定了类别以后,还必须再做具体的分析说明。只说一首诗的主题思想是退隐山林,当然太简单了,还应当说出这首诗里所表现的退隐思想是怎样的。如果能指出是厌恶官场的丑恶,不肯同流合污,这就比较具体了。

分析主题思想,比较困难的是那些有寄托有影射的作品。诗里写的是美人香草、爱情相思、历史故事,但寄托了别的思想。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常常是这样。遇到这类诗就要透过表面,看到实质。例如盛唐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从表面上看来写的完全是橘树,但寄托着诗人自己坚贞的人格。诗人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在南方,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于是借着生长在南方的丹橘寄托自己的感情。又如李商隐的《瑶池》,写的是前代周穆王和西王母的故事,但讽刺了唐代皇帝的求仙。遇到这类作品要格外注意。但是千万不要牵强附会,像汉代的儒者解说《诗经》那样。应该结合诗人的思想、一贯的写法,参考前人的评论,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既不失之于肤浅,也不失之于穿凿。这中间的分寸一定要掌握好。

至于诗词的艺术特点,那就更没有一定的讲法了。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锤炼字句、夸张想象、比喻指代、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对比衬托、视听通感、动静变化、穿插烘托、对偶用事等等人们常常讲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你们当然可以有选择地用到诗词的艺术分析中去。像雄壮、含蓄、婉约、豪放、自然、朴素、风趣、高雅等等前人归纳出来的各种艺术风格,你们也可以用来说明一首诗词的艺术特点。但是,套用这些现成的说法,并不是一种好的办法。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艺术感受。有艺术感受,才有艺术欣赏。好诗,你真正觉得好,真受感动,有时会耐不住拍案叫绝,有时会感动得落泪。把你的感受具体结合诗句说出来,让别人也觉得这首诗好,也有同样的感受,或启发别人产生他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艺术分析。如果能把你的艺术感受概括一下,就不难找出这首诗词的艺术特点。这样的分析才是真正的艺术分析,而不是一些公式化的千篇一律的东西,也不是一些陈词滥调。

把不同诗人的同一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也许是分析艺术特点的一种可用的方法。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都是送别诗,就可以比较。通过对比,看出每首诗的艺术特点。特别是李白和王维那两首,不但题材相同,体裁也相同,都是七绝,更好比较了。李白的诗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令和行人将去的地方,烘托了送别的气氛。后两句写自己目送老朋友的帆影渐去渐远,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之中,仍然舍不得离开。他望着不尽的江水滚滚东去,天水相接,浩渺无垠,其中的情意该是多么深挚啊!这情意,诗人并没有说出来,但读者从久立江边目送故人的诗人的身影完全可以体会得到。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了。王维的诗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说,我虽然不能亲自送你到江东,但是我的相思之情却像大江两岸的春色一样,一直伴随着你,送你归去。王维的情是说出来的,不像李白。但王维也不是直说自己如何想念友人,而是通过一个巧妙的比喻抒写出来。把相思比作春色,一来见出相思之盛,二来也毫不感伤,多么新鲜!

(摘编自《北京电大学刊》1984年第6期,有删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