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 〔魏晋〕陶渊明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写一篇诗歌赏析,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写作示范】

癯而实腴的《归园田居》

对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评价是才华横溢的苏轼的洞见。陶诗看似简单质朴,实则绮丽丰富,《归园田居》(其一)就鲜明地体现了陶诗这一特点。下面就这首诗的“腴”,谈点粗浅的看法。

在这首诗里,诗人都写了些什么?似乎就是说说自己辞官归隐田园“复得返自然”乃是本性使然,再就是写了点回到田园的所见所闻。那些见闻也不过就是黄文焕在《陶诗析义》中所说的“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之类的极普通的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这些笔墨看起来有些单薄,实际上意蕴却极其丰厚。

诗人的田园不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而已,而这就是诗人的整个世界。这一方天地,诗人是绝对的主宰。榆柳和桃李那么可爱,或遮蔽着他小屋的后檐,或簇拥在小屋的堂前。远处的小村隐约可见,又见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和桑树枝头的鸡鸣是那么悦耳,更显得乡村分外宁静。门里门外屋子庭院纤尘不染,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洁净、安静。久在樊笼回到田园的诗人卸下沉重的负担,满眼都是田园生活的可爱,浑身都觉得轻松。官场生活那样让人厌倦,田园生活又是如此美好,诗人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陶渊明真是人间清醒,他没有“适俗韵”,不愿“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的诗人要“守拙”,为此诗人归于“园田”,最终“复得”“返自然”。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高声向“尘网”“樊笼”说不,多像那位“无为有国者羁”的庄周。“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陶渊明,最终在形役与自由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由。诗人没有丧失自我,回归田园的他仿佛飞出笼子、飞向山林的小鸟,满心欢喜,自由自在。

诗人在归隐和为官之间的选择,不仅是在形役和自由之间的选择,还是在贫贱和富贵之间的选择,甚至在那无道的时代,更是在善与恶之间的选择。

孔子有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诗人应该是高度认同孔子这些观点的。在他的《咏贫士》中有这样的诗句:“刍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他清楚回到田园要过的是饥寒交迫的生活,可是“志于道”的诗人穷且志坚、守道不移,并以此为乐。《咏贫士》诗侧重表达的是这个善恶选择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而《归园田居》(其一)流露出的更多的是作出选择后守道安贫的快乐。

“复得返自然”一语双关,诗人脱离世俗的“尘网”和“樊笼”,回到的不仅是田园——自然的田园,还是自己的“自然”状态。置身田园的诗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使诗人最大限度地去“伪”而存“真”,得以“守拙”。田园是诗人的归宿,在这里诗人不失本真,纵浪大化,自由自在。这样,诗人回到了一种逍遥的“自然”的状态。从此,自然的田园具有了精神家园的意义。

《归园田居》(其一)全诗平淡自然简练舒缓,洋溢着率真之情,境界高远。平常的语言、日常的田园生活场景,表现出的是诗人的高洁高傲、任性自然、安贫乐道、潇洒散淡、超然脱俗。可以说,“癯而实腴”是对这首诗极高也极中肯的评价。

【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校】

上一篇: 关于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下一篇: 说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