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准确审题
非连续性材料作文的审题
◎陈士同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非连续性材料这种形式之所以独占鳌头,源于这类作文题具有鲜明的特点:多元、多向、对立,所给材料无论是叙事性的还是非叙事性的,多是几种观点、几个人物、几个场景之间形成某种关系从而提供多向思维的空间;多带有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指令,写作的方向更清晰、目标更具体。因为其材料的应景、应时性,写作任务的明确指向性,所以更能体现写作“为生活、为社会、为人生”的功能,同时彰显回归生活、关注社会、观照人生的特质,这就为考生真实的书写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表达空间。
就这类作文题的材料组成来看,材料设置了写作的范围和主题,而写作任务则是根据情境材料提出来的,以情境材料为落实任务的依据。鉴于此,考生要想写出符合要求又切合题意的作文,必须准确理解情境材料的内容。除了漫画,这类作文题提供的材料一般不是单一的一句话,而是由多个语句或语段组成。这样,情境材料所蕴含的语义就比较丰富。不过,在复杂的语义系统中,有的是辅助性的次要的,有的则是材料的核心。很显然,处于核心地位、表达材料中心的,才是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因此,对情境材料的理解,不仅要理清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还要理清语句的语义关系,并且要能够筛选、提炼出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再加工整合,形成作文表达的主旨。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经过这个人的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后来人们便用“杞人忧天”嘲笑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忧虑的人。
李白《梁甫吟》中写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意思是说:皇帝看不到我一片赤诚之心,不体察我对国家的至诚至忠,但我仍然像杞人忧天一样,关心着国家大事。
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心忧天下,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很多有识之士都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文题所供材料由三个语段组成,提供了不同的叙述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围绕“忧”进行了分析。其中,首段引入“杞人忧天”的典故,给出成语的主要含义,即“嘲笑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忧虑的人”。从语义上看,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第二、三段分别引入李白和欧阳修的名句,由杞人忧天过渡到关心、忧虑国家大事,体现出责任和担当意识。而最后一段中“很多有识之士都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点出情境材料的核心意旨。由此可见,第一段成语典故只是提供话题,而且是从反面提出的,后面两段则从成语的反面提出关心和忧虑国家的观点。每一个人,不管身处治世,还是乱世,都应该常怀“忧虑、忧患”之思。当然,这里的“忧”不是担心天地坍塌,而是把目光投向社会和国家,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不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社会和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
因此在写作立意时,考生要紧扣“忧”字,或就“杞人忧天”这一典故,或就李白《梁甫吟》中对国家的心忧至诚,或就欧阳修的“忧劳兴国”发表看法,也可以从对自身个体的忧虑谈到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写作时要把“写作任务”中提出的“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落到实处,表明自己对于“忧虑”“忧患”的认识,最好能够结合时代号召青年在国家繁盛之时也要常怀忧虑之心、勇担重任,这样的作文才更有现实意义。
关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徐晓玲
关系类材料作文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而且考查的是三元思辨能力。和二元思辨不同的是,三元思辨引导考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视野里去审视自我,品味生活,把握人生。三元关系类材料作文,契合了如今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注重关系挖掘,注重思辨。其实,无论是二元思辨,还是三元思辨,所谓的“元”就是写作审视的基本概念,“元”之间的关系无非有以下几种:
1.支配型:如“情感”左右“认知”,“目光”决定“位置”。
2.转化型:如“短暂”可以铸就“永恒”,“危机”中蕴含“成功”。
3.对立型:如“偏见与关爱”只能理解为“消除偏见,倾注关爱”,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4.统一型:如“经典”与“时尚”共赢。
5.对立统一型: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两者对立统一,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也要受纪律的约束。
6.优劣型:如“防患未然”胜于“亡羊补牢”。
7.目的型:如“缩小”是为了更好地“放大”。
8.条件因果型:如“痛苦与成功”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并非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所谓的“思辨”就是将写作概念联系起来思考,通过对比,分析异同,揭示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彼此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是,“二元思辨”,需要剖析的概念有两个;“三元思辨”,需要剖析的概念有三个。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三元思辨”绝不要像数学里面的排列组合那样去设计出很多组概念去对比分析,而是要看清作文暗含的要求或者结合青年的身份、时代的需要,找好侧重点,或权衡取舍,或整合发展。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
(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文题所供材料源自“棋理”,目的却在表现“事理”。“本手、妙手、俗手”乃是材料中三个关键词,如果将三个词语放到“事理”的层面加以解读,“本手”指的是规范操作或基本技巧,“妙手”指的是创新手法或神来之笔;“俗手”指的是急功近利或人生败笔。
从整段材料来看,命题者对这三个关键词并非“一视同仁”,而是“轻重有别”的。其中,“本手”是主角,“妙手”“俗手”是配角——“本手”是基础,“妙手”乃是扎实的“本手”基础上的灵光一现;“俗手”则是忽视“本手”但求“妙手”的结果,是急功近利导致的败笔。
从文题材料后面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强调“本手”和“妙手”之间的关系。“俗手”既不是思考的重点,也不是写作的重点;考生应重点思考“本手”和“妙手”的内涵和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与此同时,避免“俗手”。当然,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结合不同的时代所需、写作身份,进行取舍、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