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理清选材,明确要点
作者: 李新华应考锦囊
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选材、设题“回归语文”“体现本色”,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力避“泛语文化”倾向,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审美性、人文性,选择的阅读材料绝大多数为散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从近年命题的选材来看,题材内容更加侧重于人的精神生活,且能引发读者深思回味。从题目设置来看,全国卷的设题更加灵活,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1.理清选材上的变化
(1)散文选材命题特点。一是越来越注重选取内容厚实的散文阅读材料;二是越来越注重选取时代感强的散文阅读材料;三是越来越注重选取技法多样的散文阅读材料。(2)小说选材命题特点。一是选取具有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小说进行考查,考生要在读懂语句含意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二是小说阅读会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选材会选取小说之外的一些评论、通讯等文本,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考生要在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的基础上,结合题目所提供的其他文本,进行准确的鉴赏评价。
2.根据考查要点备考
(1)抓住重要词语。包括以下五种:一是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二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关键词语;三是反映深层次含义的重点词语;四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临时词语;五是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等作用的相关词语。(2)抓住重要句子。包括以下五种:一是文眼句,二是主旨句,三是接榫句(在段、篇中处于关键位置,使段、篇的内容衔接起来的语句),四是警策句,五是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3)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4)具备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考生要培养认真梳理原文思路、仔细理会构思技巧、准确概括作品主题的阅读意识,以及结合语境、有的放矢地答题的解题意识。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文本一:
煤海上有棵勿忘树
◎梁 衡
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田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一个绿海。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
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挖煤先要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矸石、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产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个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缝里拔不出来。
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班的。
当年王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沙柳、沙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又过了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有悠闲的羊群。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
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领众人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到裂缝纵横的蛛丝马迹。有些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两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500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苏如初。地球的活力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
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利谐音,他们在这里修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大道全长7公里,两边杨柳夹道,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踏板,上面刻着一行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1984年起中国颁布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词,把你带入人文之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入藕花边”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荡漾,神清气爽,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你能觉得这是一座矿山吗?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名为“勿忘树”,它是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10月15日,有删节)
文本二:
文章的意象
◎梁 衡
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落地为文还原为一种新的形态。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涅槃之后的再涅槃,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但各自的来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
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
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
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
4.“象”要小,“意”要大。
5.“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
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选自《北京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的家乡”为例,叙述传统挖煤方式对地表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引出下文的“觉悟”,为写植树灌草等工作做铺垫。
B.文章起先对工程师王义直呼其名,后来改称“老王”,这既暗合时光的变迁,又表达了对保持水土的工作人员的亲近。
C.意象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散文中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会定格为具体而又抽象的精神美。
D.“涅槃之后的再涅槃”“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形象地说明了意象的形成过程与结果,盛赞意象是经过升华、还原而形成的美的、新的形态。
2.文本一第五段运用了多种人称叙述,收到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本二指出散文创作中文学“意象”极其重要,请结合文本二中的内容,谈谈文本一中对“勿忘树”这一意象的选择与使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