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主题,符合要求

限制权衡性主题作文的审题

◎雷其坤

所谓限制性,就是文题在所提供的材料后面,对审题立意的“主题”做出明确的限制性要求,考生只能依据这些限制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如果在写作中脱离了材料本身和写作任务,作文就偏题了。所谓权衡性,就是在文题所供材料中出现若干人、事或其他类似的言论、现象时,要在写作中进行比较、鉴别。这是难度较大的、具有较高思维能力层级的作文能力。权衡时,考生要注意三个重点:一是选好立意的权衡点,如要突出“甲”,就先要选好“乙”作为比较点;二是内容上详略得当,作为比较点的“乙”要略写,而“甲”要详写;三是结构上要有鲜明的语言标志,突出权衡的内容、比较的侧重点。

这类文题明确提出“主题”的限制性,限制了作文“权衡比较”的内容构思,即文首要结合材料不同说法理性思考,选择某种说法(提出问题);主干内容要说明选择的理由,或不选择的理由,如果拓展的话,要和材料涉及的人或事进行类比、回扣(分析问题);最后要提出自己解决处理这个任务、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解决问题)。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课堂上,同学们就如何理解“应运而生”展开了讨论。

小张同学说:“应运而生”就是“应时而生”“顺时而生”,正所谓“春来草自青”“凌寒梅怒放”。

小李同学说:“应运而生”中“运”很关键,历史上有不少例子可以证明。有了“运”,“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小赵同学说:我有一点不同的理解。比如人们常说互联网成就了很多新业态,其实,新生事物的成长可不是只有简单地去“顺应”时运就可以的。

这几位同学对“应运而生”的理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应运而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现代汉语词典》对“应运而生”的解释是:“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并举例:“随着电脑的普及,网上教育应运而生”。显然,作文应当着眼于“应运而生”的“泛指”而不是“原指”展开说理。文题所供材料设置了就如何理解“应运而生”展开讨论的具体情境,通过三位同学的发言帮助考生深化认识、打开思路。小张同学的话告诉我们:“应运而生”的“应”就是“顺”,就是“顺应”;而“运”就是“时”,就是规律。重视“时”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小李同学则着眼于历史,认为有“运”自然“生”,强调对时运的把握,对历史规律的尊重。而小赵同学则有与前面两位同学不同的认识,认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并非只是简单地去“顺应”时运。那还要怎样做呢?考生顺着这样的思路追问下去,认识自然会深刻起来,从而锤炼出深刻的论点来,诸如:

1.“敏察时运,与时俱进。”不能被动地等待时运的到来,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敏锐地洞察时运,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勇立时代潮头;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永不停息,应运而生不能一劳永逸,而必须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危亡之时,中国共产党响应时代召唤,顺应历史规律,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之路;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而今又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不仅顺时而生,而且造时而生。”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大胆创造。粮食、蔬菜种植要根据节令,“不违农时”;而现在的大棚种植却可以打破自然的时令,反季节蔬菜大行于世。造时而生,要有胆识和创新精神。

3.“逆时而生,难能可贵。”能顺时而生,自然可喜,但身处逆境,还能努力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更是难能可贵。苏东坡屡遭贬谪,努力“突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贝多芬双耳失聪,却不向厄运低头,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通过艰苦卓绝地奋斗,独立自主地研制出核弹、导弹,为国家作出了伟大贡献。他们都身处逆境,却获得了伟大成就。

限制范围性主题作文的审题

◎王学华

限制范围性主题作文一般是围绕主题词让考生在对历史的审视和对现实的观照中碰撞出写作的火花,只要抓住“主题”限制的范围,审题立意就能做到精准。通过关键语句暗示写作“主题”的问题,关键语句偏重于理性思辨,一般为议论性的语句——写作任务。其命题材料非常广泛,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紧扣关键语句的内涵来审题立意。

由于这里的“主题”就是写作范围,所以这类作文题也被称为“材料限制写作范围”作文。由于作文题要求就“主题”“结合材料”进行写作,这就要求考生明确引用材料的内容或话语,包括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夹引夹议三种方式。当然也可以“暗合材料”,即作文中没有出现引用材料,但能够通过具体的话语判断出考生读懂了材料的内容,以暗合材料的方式进行处理。

这类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一般只对现象、事物、场景等作客观描述,不给观点,是纯描述型材料。考生在审读材料时,要由果溯因,依据材料中所提供的“结果”——现象、事物、场景,推究产生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从这个结果出发,去探究原因。同时,考生要注意该原因不得脱离材料内容,要在概述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提问深入本质,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这类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基本思维方式为:首先要结合“主题”要求,将材料中涉及的几类人、事,进行归类分析,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其次紧扣“主题”辩证分析,如:对社会、对国家民族有什么益处?有什么样的危害?对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益处?有什么样的危害?最后指出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分析。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年轻人学会了闭嘴和说话,懂得了礼尚往来就是成熟;也有人说,年轻人能够冷静、忍让和低调,且不轻言放弃就是成熟;还有人说,年轻人只有懂得为他人着想,接受不公平,明白吃亏是福就是成熟……

那么,你怎么看待成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文题所供材料呈现了关于“什么是成熟”的三种观点,然后引出“你”对成熟的看法。在这三种观点里,既有礼尚往来,也有自我修为,还有人际关系,当然,不同的人还有其他不同的看法。考生在写作时,要结合材料,围绕“成熟”立意构思:

1.界定成熟的范围。“成熟”包括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能反省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错误,能主动承认,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2.探讨实现成熟的途径。实际上,一个人成熟与否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可以相对地进行判断。成熟不以年龄为标准,而是以其言行举止来判断。能否客观地看清这个复杂的社会,能否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并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考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成熟。

3.对不成熟的反思。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反思自己曾经的幼稚、单纯,糊涂、任性,莽撞、不通情理、无视别人感受等行为;也可联想古今中外一些不成熟的人和事,谈不成熟的影响、危害,等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