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导写 大小之变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一座座城市在中国拔地而起。老街小巷少了,宽的大道多了;小卖部少了,超级市场多了;小书店少了,书城壮大了;老店小贩少了,城市综合体多了。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社会其他领域……

读了以上材料,对于社会上这种大与小变化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是一道对某类社会现象展开思考与评价的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社会中变多与变少的社会现象。第一句话交待了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城市化”;第二句话列举了社会中一些变多和变少的现象;第三句引导考生产生联想并深入思考,这种现象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也存在,拓展了写作内容和思维的空间。第二部中“对于社会上这种大与小变化的现象”是作文的出发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强调写作要注意个体的思考。考生应从自己的积累、视角出发思考题意,表达“我”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写出“我”对“社会上这种大与小变化的现象”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第三部分是具体的“要求”。

本次作文应围绕如何看待“社会上这种大与小变化的现象”这一关键句子展开,具体界定“大与小变化的现象”的内涵、本质,阐述对待“大与小变化的现象”的态度。行文中,考生应在准确理解“大与小变化的现象”含意的基础上,聚焦自身对“大与小变化的现象”一句的理解,阐述自己的个性理解与思考。

参考立意:要理性地看待社会上大与小变化的现象;要关注那些变小的社会现象;顺应时代,“小”才能发展壮大……

例文展示一

大城市里的小巷

◎丁宇俊

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刺眼的霓虹灯照得人不舒服。每天下晚自习,我都要经过老城那条即将拆除的小巷。在踏进小巷的那一刻,我全身心都得到了舒展,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

小巷很窄,只容许二人并排走,除了两边的青砖黛瓦,能看见的只有乌压压的天空。身后突然传来了二三声汽笛,促使我加快脚步向里走。华灯初上,小巷那黄醺醺的灯光早已漫了一路。

前面画店的木门没有关严实,从门缝中飘来一丝丝的香气。我日日经过,却不曾见有人进去过。好奇心促使我上前用手推开木门,木门很古老却很干净。“吱嘎”一声门就开了,屋里有位老者正在研墨,不曾抬头看我一眼,我为自己的唐突而感到不好意思。“随便看看吧!”老者只说了这么一句,便继续研起了墨。我看向屋内的四周,墙上挂着各种各样的书法作品,有一板一眼的正楷,有形体清秀的行书,还有如草蛇一样的草书,不由得让我眼前一亮。在大城市的一隅,居然还有这么一处小小的宝藏小店。我问老者,这里没什么人,店怎么开在这里,老者只是一笑,说:“慢下来,生活才会更加精彩。”我离开小店,轻轻地将门掩上,细品老者所说的话。如今城市发展迅速,人们大都遵循“时间就是金钱”的信条,一刻也不曾停下来去欣赏这个大城市中的细微处。

一阵掺杂着些许甜味的吆喝声将我拉回了现实,我寻声走去,只见一对夫妇正做着牛皮糖。夫妇俩相互配合,将做糖所需要的原料融合在一起。我花钱买了一串,甜而不腻的口感让我回味无穷。从夫妇的口中得知,他们爷爷那辈人便开始在这里卖糖,如今传到他们手里。由于买糖的人越来越少,男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在白天另外找了一份工作,而晚上则陪妻子做糖、卖糖。

我吃着夫妇做的牛皮糖继续向前走,不知不觉间,竟走到了小巷的尽头。小巷的尽头仍然是繁华的街道,行行色色的人们从小巷前经过,一刻也不停留,偶尔一两只小猫、小狗从街头溜进小巷。

我走出小巷,回到大街上,霓虹灯已经不再那么耀眼了。回头望去,小巷还在,老者还在,卖糖的夫妇还在,小巷的路灯也还在。温柔的灯光从小巷里溢出来,和霓虹灯的灯光交融在一起,黄黄的,暖暖的。

我迎着霓虹灯,往回家的方向走去,期待着和小巷的再次相遇。

【江苏姜堰第二中学】

点评

考生能独辟蹊径,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开头先写出了身处大城市的不适与困惑,为下文中寻找小巷的小店做了铺垫。主体部分选择了小巷中练书法的老者和做牛皮糖夫妻的日常生活来写,写出了小巷中的宁静诗意。结尾部分以灯光的交融隐喻着考生对“大小之变”的理解,有景致,有情韵,有哲思!

例文展示二

大小之变,折射社会发展

◎钱梓萌

斯大林曾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在时代的激流中,“大”与“小”之间碰撞不断,变化不居。

大小之变随处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很多“小”的事物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大”的事物更加引人注目。老街小巷因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的大道;楼下小贩经营的小卖部关门大吉,人们纷纷涌向市中心的大超市;一家家街角书店没了踪影,人们只能去大书城……这些现象一多,自然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其实,大与小皆有价值。“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相较于大事物的便捷高效,很多时候,规模小的、人数少的、传统的小事物并不意味着毫无优势。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它们也并非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切莫因“大”而弃“小”。

如何让“小”事物得以保存与持续发展?充分发展其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成了解决“小”事物不合理消失问题的途径之一。上海的钟书书店给我们做出了示范。面临多家书店倒闭的现象,店主金浩意识到寻找新发展路线的重要性,于是极具特色的钟书阁建立起来。书店外形改造后,穹顶、飞檐犹如一本翻开的图书,二楼有梦幻回廊,加之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令钟书阁重焕生机。如此改造,让创新的笔触为书店已经陈旧的外表涂抹上一层亮色,经包装后,完成从钟书书店到钟书阁的华丽转身。不知不觉中,小书店在成功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实现了突破与再发展,让人们深深感受到无穷魅力与无限创意。

小书店成功改造的实例,启发我们对其他事物的保留与改造进行思考:在改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留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底蕴。曾经的周庄让人心驰神往,是让游客在烦扰生活中觅得一处安宁的地方,如今却染上了世俗的灯红酒绿,青石板小路上也遍布垃圾,河流也因不合理的污水排放而变得浑浊不堪……由是观之,虽然商业化与现代化让古老的周庄重新焕发了生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但是,“守正”之道必不可少。保留当地的民风民俗与保护好生态环境,才是对老街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发展。

无论大小之变,都折射了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可以说,只有大小协同发展,共生并存,美美与共,才能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中蹚出一条好的社会发展之路。

透过大与小变化的现象,我们需要对社会发展进行更合理、更深层次、更理性化的探索与追求。

【江苏姜堰第二中学】

点评

作文开篇引用名言入题,旗帜鲜明地亮出中心论点,接着列举生活中诸多由小变大的现状,强调其现实的普适性,又以“其实”一词与前文形成转折,提出大与小皆有价值的思辨观点。然后具体阐述了对“小”事物可采取保留与改造的措施和方法。最后宕开一笔,由点到面地提出了“大小协同发展,共生并存,美美与共”的结论。本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切入,结构清晰,论证有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