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细节,丰富内容

作者: 王淦生

技法点拨

无论是刻画人物形象的“点”,还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乃至形成群体效应的“面”,都得益于生活中真实、典型的细节。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在服从主旨需要的前提下,从“真”“精”“细”的角度提炼出精彩传神的细节,以小中见大的手法,收到藏海于滴水之中的效果。

一、选点刻画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典型人物,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中。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为人物、环境增色,使作文内容充实、人物丰满,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作文的可读性。

1.以特征鲜明的外貌,展现人物风貌

俗话说“千人千面”,我们能记住每一个熟悉的人的长相,是因为我们的记忆抓住了人物外貌中某些个性特征。叙事类文章描写人物肖像,不仅要体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还要借此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就像我们从孔乙己身上的长衫、别里科夫的雨伞雨鞋、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珠”这些典型细节中,可以读出他们身上很多社会属性的内容。

2.以富有个性的动作,折射人物性格

具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性动作,往往是人物描写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内容,它们对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像水生嫂听丈夫说要奔赴前线打鬼子时编苇子的手指突然“震动”、康大叔从华老栓手中一把“抓”过洋钱还要“捏一捏”、奥楚蔑洛夫随狗主人的变化“穿”“脱”大衣……都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凸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以独一无二的语言,传递人物心声

古人云:“言为心声。”不管是真话、假话、敷衍之话,都能从正面或侧面揭示人物性格的某一个方面的特色。阿Q近乎口头禅的“儿子打老子”已成为其精神胜利法的独特标签,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已成为其内心孤独郁闷的唯一宣泄,九斤老太从早到晚念叨的“一代不如一代”已成为其厌倦新生事物盲目留恋过去的挡箭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有时不过是只言片语,但却是其内心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颇耐咀嚼。

4.以意味深长的心理,丰富人物内心

心理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尤其是中国传统小说,正面描写人物心理的内容少见,多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折射人物心理。但是在现代作品和外国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绘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占有不小的篇幅,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以细腻入微的表情,展现人物心理

即使是再冷漠的人,其内心变化也会形之于色。就像闰土“一直摇头”和满脸悲戚,透出的是生活之艰难;胡屠户在在范进中举后对“范老爷”一改往日凶横,“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谢恩、低头、谄笑表现的是势利者的灵魂;祥林嫂从悲哀到失神再到漠然,表现出她遭受一连串打击之后精神的颓废与麻木。

6.以富有特征的环境,设置活动场所

人物活动是需要一个环境的——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这些环境中都有一些典型细节,可以揭示其社会风貌或自然特征。例如《祝福》开篇的环境描写,抓住一些典型细节,社会风貌与自然特征兼顾,为祥林嫂的悲剧故事设置了一个合理的背景。《变色龙》开头的环境描写,重在呈现社会背景,烘托了冷清、凄凉、人情冷漠而势利的社会氛围,为奥楚蔑洛夫的出场做铺垫。《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处一句景物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则折射出菲利普夫妇的发财梦破灭后内心的绝望与悲凉。

二、联线铺面

当一个“点”的描摹不足以显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时,就得对这个“点”进行大肆渲染与反复浸透,使其构成“线”的细节,有力地推动情节发展。对于一些展现群体风采的文题,仅靠一个“点”切入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点式铺陈”的构思模式,即从不同的角度去抓拍若干个颇具个性的“点”,采用新奇的组合形式生发出一个“面”。对此,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选择细部刻写的“面”:一是对一个中心选取并列的几个侧面进行铺陈;二是对一个中心进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铺陈;三是由点及面进行拓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