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奏议

作者: 崔翔

考情分析

奏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行公文文体,是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其中奏、议重在析事明理,因此富有说服力、震慑力、感召力。此外,奏议通过巧妙的修辞运用,真正做到了言炼意精、言之有文。

奏议这一类应用文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很多文章反映出古代的习俗文化等知识,特别是姓氏名号、职官、历法方面的知识和文言实词,是阅读文言应用文必备的知识,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备考锦囊

1.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奏议有时可能是一种建议性的,甚至阐述性的文字,考生要通过关键语句(一般在开头、结尾,或者每一段的开头、结尾)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奏议这一类文言文不仅仅是析事明理,有的(如章、表)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我们可以透过叙述、议论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也可以通过一些抒情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理解材料的作用

在议论性较强的文体中,考生要把握材料(生活实例、历史故事、名人言论)对表达作者观点的支撑作用,或是证明性的,或是补充性的,或是提升性的。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尚德缓刑书

〔汉〕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缎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1.对下列语句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关梁,一远近(把……同等看待)

B.涤烦文,除民疾(法律条文)

C.治狱之吏是也(管理监狱)

D.山薮臧疾(同“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桓公以兴/思垂空文以自见

B.援而立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然太平未洽者/吾所以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今治狱吏则不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是汉宣帝刚登上皇位时,路温舒所上的奏折。路温舒认为,时局动荡政局变化之后,朝廷应该有特殊恩典来昭示天命所归,而此特殊恩典就是“尚德缓刑”。

B.选文首段叙说孝文帝继位后能以仁德治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以至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而昭帝却淫乱无度,结果自取灭亡。一正一反,论证了“尚德缓刑”之必要。

C.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而当今天下,虽已没有战争、饥寒之患,但治狱严苛之弊依然。同时文中指出了官吏治狱之所以严苛并非没有人性而是为求自保。

D.选文最后表明藏疾纳污是天地间的正常现象,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有其格局和气度,能够不计较臣民之“谤言”,广开言路,宽缓刑罚,如此方有实现太平盛世的可能。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秦 之 时 羞 文 学 好 武 勇 贱 仁 义 之 士 贵 治 狱 之 吏 正 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 过 者 谓 之 妖 言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译文:

(2)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译文:

拓展延伸

奏议,是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文心雕龙》中把它分为“章表”“奏启”“议对”这三类。据刘勰的说法,“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可见在较早的时候,章、表、奏、议四者还是有区别的,后来这种区别就逐渐消失了。章体文字久已失传,表体文字大量可见,其内容比较广泛。

奏启即奏,奏是进的意思,臣下言事称奏事。《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奏事的文章战国时称上书,如李斯《上秦始皇书》。汉朝称上书或上疏、奏书。疏的本义是条陈,即逐条陈说。如司马相如《上疏谏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议对即议政、对策的文章。对策,简称策。《文心雕龙·议对》篇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题目写在简上,故叫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故叫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等都以对策著名。

曹丕说的“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文章”也主要指奏折一类。奏折是古代大臣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大臣将自己所要经管以及所发生的政经大事只有通过奏折来向皇帝禀报,皇帝则通过对奏折的批复传达旨意,大臣也把写给皇帝的奏折看作是展示自己才华和领导能力的机会。因此,李密以《陈情表》在历史上留下了孝亲的美名,诸葛亮以《出师表》形成了忠诚的历史形象。写奏折,往往能锻炼办事之才,如左宗棠经邦济世的才干就是靠在骆秉章的幕中练就的。

上一篇: 中国式浪漫
下一篇: 调动细节,丰富内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