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要凸显自我意识
作者: 王学华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自我意识的考查,引导考生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写出一个中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看法与感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命题中出现“我”字的次数明显增多。这些作文命题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考生讲述的、议论的内容与自我有关,陈述自我体验,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充分展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
2.作文命题中隐含自我的因子。这些作文题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引导考生对自我、他人、社会生活的思考。考生在审题立意中加入一个“我”字,在作文中隐含自我的因子,才能更好地切入题旨。
3.作文命题中要求发表看法、观点及自我认识。这些作文题都明确要求考生提出看法或发表评论,对事物陈述自我认识,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思考。
高考作文逐渐加强了对考生自我意识的考查,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要求考生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呈现。那么考生如何在高考作文中凸显自我意识呢?
一、在审题中加入自我意识
高考作文命题趋向开放和限制相结合的趋势,题型更加丰富多样,审题难度应该说降低了不少,但对考生而言也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偏差。那么,如何避免出现审题失误呢?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审题应该做到化抽象为具象,化陌生为熟悉。而切入要点、展现自我的一个诀窍,就是加入一个“我”字。
如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从耳熟能详的节日到歌曲,从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学作品到英雄人物、榜样力量,既有革命文化又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材料的内涵深刻,也就造成了审题难度。“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等关键语句画龙点睛,稍微降低了陌生材料带来的审题难度。而“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中,“我们”一词多次出现,自然勾连提示语,点出材料核心:思量大有可为时代的青年在国家日益发展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所以,考生在审题时必须加入“我”字,将自我化身为青年的一名,融入时代青年中,运用“我们、吾辈、我”等词语,立足于自身,然后拓展开去。
作文审题中加入“我”字,实际上就是在作文第一环节渗入自我意识,不仅能把握题旨、理解题意,避免出现偏离题意等重大失误,也为行文时表达自我、抒写真情实感奠定了基础。
二、在“真我”和“新我”中展示风采
1.“真我”不仅求真,更求人文色彩
作文应是考生自我意识、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那些缺少自我的作文难有真情,也没有自我意识,算不得好作文。好作文是能够结合社会、人生谈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我认知的作文,写真实的生活、具体的生活、寻常人的生活、不矫情的生活。这样的作文才能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让阅卷老师“爱你没商量”。
如2021年高考浙江卷佳作《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得与失就一定是起点或者终点吗?非也。不管是起点还是终点,其实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在高考前,听到最多的话是,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是十年寒窗的终点,也是迈入更高学府的起点。我们面临无数的抉择,一个抉择是一段故事的结局,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篇。但起点也好,终点也好,都不过是人生的一段过程,是一个由得与失组成的过程。
这里完全是实实在在的心里话,是“真我”风采的流露,而且对“起点”“终点”“过程”进行了哲理思辨,充分体现了考生的自我认知。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对考生真情实感、自我认知的考查,从上面这段高考优秀作文就可看出。因此,高考作文一定要展现真我风采。
2.“新我”不仅求真,更求新
写“新我”,就是要将我们的人生经历,写成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作文。“新我”就是创新,就是标新立异,就是“老生常谈我不谈”“人云亦云我不云”。判别一篇作文是否具有“新我”的特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作文在深度上有所建树,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有超越大众化的见解,甚至创见;二是对自然、人类命运有所关注;三是有深远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四是有预见性;五是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高尚的情操;六是有哲理性的思考。
三、在“大我”中体现高度
“大我”是自我意识的最高境界。考生要想在考场上稳操胜券,胜人一筹,就必须写出有“大我”的作文。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大我”作文呢?
1.要有“大视野”
考生平时不能一味钻进书本里,也要关注世界,如人类与自然、今天与未来、科学与人文……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有大视野才不会被“话题”难倒,才能左右逢源。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在写作时很容易不知道该写什么。而要做到有“大视野”,考生必须去关心社会,眼光远大,视野开阔。
2.要有“大胸襟”
胸有大气魄,才能写出恢宏大气的文章。范仲淹正是因为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才写出了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王安石亦有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立足点高,才能望得远,看得透。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先看话题是否与社会、与人类命运有关;构思时要体现自己志趣高、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思想品质。不要只把眼光放在个人的身边琐事与一己感受,而要能够推己及人,把目光放远,将笔墨宕开,高屋建瓴,升华主旨。
3.要有“大思维”
考生要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时应注意训练自己的思辨能力,让作文展现思辨色彩。同时,要梳理学过的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如实践论、矛盾论、方法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存在与意识、外因与内因、量变与质变、主流与支流,等等。有了理论的武装,我们的作文才能凸显出“大我”,脱颖而出。
当然,写“大我”作文不能变成空喊口号,乱贴标签。大我,绝不排斥贴近生活,也可以从小事做起、写起。真正的“大我”是指不管写什么内容,其人、其情、其志、其趣都必须有一定的品位与高度,以及拥有较高的语言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