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书信

作者: 崔翔

考情分析

书信类文言文有独特的人文性,记录着各个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状。形式上,书信的格式、行文、语体色彩等与作者自己的写作特色密切相关。

古代书信散文的阅读,是建立在考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上的,诸如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等,要求考生能够大致读懂文中所写的人和事。书信类文言文阅读,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将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迁移与运用。

备考锦囊

1.知晓书信缘由

书信缘由,即作者写信的背景。例如,“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是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绝交信。魏末时期,司马昭想招夙有名望的嵇康为己所用,就让嵇康的朋友山涛以做官为诱饵写信劝说。生性狂傲的嵇康不愿出仕,便写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书信。考生了解了这个背景,对这封绝交信以嬉笑怒骂的笔墨表达对山涛的藐视也就不难理解了。

2.分析书信人物

书信人物,包括写信人(作者)和收信人(读者),以及信中所提及的人。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是苏洵与欧阳修的书信,说了两方面的內容,一是出于“知之特深”的体会评论对方的文章,二是为使对方“知之”“信之”而介绍自己。又如,“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夏完淳《狱中上母书》)这是作者在清顺治四年被捕后于南京狱中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的绝笔书。信中不仅对母亲的养育之恩表达了感激之情,而且就尽义与亲情二者申述,思周情深,正气浩然。

3.赏析书信情理

书信类文言文一般情与理交融,感人肺腑。考生可以结合书信的对象及写信目的,来分析作者的褒贬与情理的表达。例如,“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未振。彼之二才,且犹若是,况乎未甚闻著者哉!”(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这里是从社会风气入手,谈真知灼见难以为人所知的原因,从而论证“知之愈难”的观点,启示读者“为文之士”,必须坚持“探其深赜”,不能气馁,并暗示自己要像扬雄和司马迁那样,加强修养,才有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答友人某论文书

〔清〕袁 枚

人必有所不能也,而后有所能。世之无所不能者,世之一无所能者也。和之弓,垂之矢①,非古之能者乎?垂非不能为弓,和非不能为矢也。然而可传者,一人一物而已也。伯夷典礼则弃乐,孔子学射则舍御。分为四科,判为六艺,不以其所能者傲人,不以其所不能者病己。秦学不兼方,汉亦然。宋以后人心不古,喜多为之,沿其流而不溯其源。夫是故虽能之,而与夫不能者,亦无以异也。

仆不敢自知天性所长,而颇自知天性所短。若笺注,若历律,若星经、地志,若词曲家言,非吾能者,决意绝之,犹恨其多爱而少弃也。学杜、韩,亦为元、白;好韩、柳,亦为徐、庾,汲汲顾影,如恐不及。方欲捐两骛以求其精,而不谓足下之就其病而深之也。足下来教曰:“诗不如文,文不如著书,人必兼数者而后传。”此误也。夫艺苟精,虽承蜩画筴亦传;艺苟不精,虽兵农礼乐亦不传。传不传,以实求,不以名取,安在其兼不兼也!然仆意以为专则精,精则传;兼则不精,不精则不传,与足下异矣。若谓诗文不如著书,仆更不谓然。周、秦以来,作诗文者无万数,诚如尊言矣。著书者亦无万数,足下独未知之乎?撷《艺文志》,未必文集俱亡,而著书独在也。仆疑足下于诗文之甘苦尚未深历,故觉与我争名者在在皆是。而独震于考订家琐屑斑驳似为其传较可必耶又疑诗文之格调气韵可一望而知而著书之利病非搜辑万卷不能得其症结故足下渺视乎其所已知者而震惊乎其所未知者耶?

要知为诗人、为文人,谈何容易?入文苑,入儒林,足下亦宜早自择。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也。嗟乎!士君子意见不宜落第二义②。足下好著书,仆好诗文,此岂第一义③哉?古之人,其传也,非能为传也,乃不能为不传也。何也?使人谋传我则易,而我自谋其传则难也。仆与足下生盛世,不能为国家立万里功,活百姓,又不能伏丹墀,侃侃论天下事,并不能为游徼啬夫,乡里敬之信之,而乃欲争名于蠹简中,狭矣!然仆窃喜自负者,王荆公云:徒说经而已者,必不能说经。仆固非徒为诗文者也,或与夫足下所引终身著书诸人,其容有间乎?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

〔注〕①和:古之巧人,善制弓。垂:古之巧人,善制箭。②第二义:佛教中指为方便取巧,假借名义而设立的教义法门。这里可理解为世俗的权变。③第一义:佛教称无上甚深的妙理。这里可理解为超凡脱俗。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其所能者傲人(轻视)

B.秦学不兼方(包容)

C.然仆意以为专则精(料想)

D.而乃欲争名于蠹简中(书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伯夷典礼则弃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犹恨其多爱而少弃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人必兼数者而后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乃不能为不传也/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做事要懂得取舍的道理。作者认为,假如一味贪多,那么一个人擅长的与不擅长的就没有区别了。

B.作者说自己学诗想兼学杜、韩、元、白,学文想兼学韩、柳、徐、庾,意在表明他自己的学力是能够胜任这些学习的。

C.友人认为数者兼备才能传世,而作者认为专一就会精湛,精湛就会被传颂,传与不传是根据实际价值来决定的。

D.作者认为写诗为文和著书立说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无论写诗为文还是著书立说,都要超越狭隘的名利之争。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 独 震 于 考 订 家 琐 屑 斑 驳 似 为 其 传 较 可 必 耶 又 疑 诗 文 之 格 调 气 韵 可 一 望 而 知 而 著 书 之 利 病 非 搜 辑 万 卷 不 能 得 其 症 结 故 足 下 渺 视 乎 其 所 已 知 者 而 震 惊 乎 其 所 未 知 者 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方欲捐两骛以求其精,而不谓足下之就其病而深之也。

译文:

(2)仆固非徒为诗文者也,或与夫足下所引终身著书诸人,其容有间乎?

译文:

拓展延伸

古代书信一般具有称谓、启辞、正文、结语、祝词和署名(有的信末有附候语及补述语)六部分。

1.称谓。也叫提称语。例如,“李生足下”(韩愈《答李翊书》),“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又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阁下”等同“足下”。又如,“区宇分崩,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宇文护《报母书》)用“膝下”表达对父母的敬重,又表达眷恋之情。再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顿首”通常用于下辈对上辈及平辈间的敬礼。再如,“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拜”的本义为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这是司马迁自谦之辞。

2.启辞。书信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敬禀”的意思是“我恭敬地禀告,事情如下”。

3.正文。正文的用语格式,在向对方说事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和感情的不同,语词运用也不尽相同。例如,表示“说”有“言、语、告、谓、曰、云”等,但意思也有细微区别。“言”是主动跟别人说话,“语”是回答别人的问话或告诉别人一件事,而“曰、云”后常有引语等。

最后是祝词和署名,此处不再赘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