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要点,辨析角度

作者: 张善存

阅读指要

信息类文本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综合体。

1.通过整体阅读抓住要点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集中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上,偏重于信息获取。考生在阅读信息类文本时需要先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将几则文本内容上的“联”找出来,从而居高临下地掌握多则文本的异和同。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有涉及多则文本异同比较的内容,如果不能整体阅读,答题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命题的多数选项并不会明确注明出自“材料一”“材料二”,考生在进行整体阅读后,要快速而准确地锁定范围。

2.运用逻辑思维辨析角度

信息类文本大都是论述文,而论述文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考生要仔细辨析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掌握文本中运用的多个论据材料,分析它们彼此之间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一观点,还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或是逐层递进地推导出论点。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联系,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联系,还可能是因果联系,等等。考生要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等等。

考场文本

材料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谋划。

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全国各族人民都自觉、热心地投身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非遗的幸运。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赢得世界赞誉,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非遗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非遗概念的广泛传播,让我们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日常生活方式如讲故事、唱民歌、过年过节等,都获得了文化意涵,具有了重要文化地位。首先,整个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明显提高;其次,非遗保护唤醒了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豪感。此外,不论是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持续推动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都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

非遗保护日益重视人的作用。过去历朝历代,民间艺人不曾受到过特别的尊重,建筑者、手艺人、讲故事的人……体现他们技艺和智慧的成果被世人称赞,但他们的名字却湮没在历史里。如今,传承人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实际尊崇,让这些不曾被关注的创造者走到文化建设舞台中央,使他们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也有了自信心和责任担当。传承、创造的主体得到尊重,有助于非遗这一经受历史锻造的技艺和智慧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非遗传承日益打开新局面。具体来看,非遗记录、传承和传播的手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字技术尤其是录音、录像使非遗记录变得更加真实和完整,一些以往难以用语言、文字描绘和记录的元素可以得到更好呈现。传统的师带徒制度得以延续,“非遗进课堂”“非遗进校园”等新手段、新方式不断涌现,非遗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更好体现。非遗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不断拓展,广泛动员起社会力量,提升了整个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热爱和参与,同时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

如今,非遗越来越多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非遗正在并将继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宝贵的滋养。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一道,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4月30日)

材料二:

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在“云游非遗·影像展”上,新鲜“玩法”解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7000余家非遗店铺、6万余种非遗产品参与线上线下销售活动……前不久,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主题的各项非遗展示体验活动纷纷开展,非遗变得触手可及。

近年来,从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到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从西湖边的绿茶制作工艺到潮绣、潮瓷、潮剧和功夫茶,从海南黎锦到青藏高原的编织藏毯……丰富多彩的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群众欢迎的“潮流”。巧夺天工的匠心之作引得观众连连惊叹,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赢得广阔市场,淳朴丰富的民俗节庆留住心中乡愁,非遗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在创新中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继往开来,需要进行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不久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一批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了名录予以保护。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的制作技艺“榜上有名”,让不少人感慨,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口味就是“身边的非遗”。截至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557项。我国已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名录体系,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这既是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的成果,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对话的重要资源。

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

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广泛开展;文旅部在国家级贫困县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在一些地方,非遗保护被写入村规民约,助力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传承与发展的生命力就蕴藏在人们的看见、了解与热爱中。这些启示我们,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惠益人民福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6月25日)

阅读速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全国各族人民都自觉投身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中。

B.非遗观念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唤醒了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

C.非遗传承日益打开新局面,新手段、新方式不断涌现,非遗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年轻一代的身上。

D.非遗的每一次精彩呈现,既加深了人们对不同的美的感悟,又体现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不断创新,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B.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不断增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名录体系的建设,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对话的成果。

C.非遗并不是一件毫无生命力的物品或技艺,对其传承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再认识、再感知的过程。

D.非遗不应该束之高阁,而应该走入生活,走入大众,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民谋福祉。

3.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