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特征,关注认知

阅读指要

信息性阅读设题开始重视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所以考生备考时务必重视对思辨性和批判性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1.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

信息性阅读主要包括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等,文体特征不同,命题方式和解答思路也会不同。所以,考生备考时应该加强对这些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对于新闻,要明确新闻的基本概念、体裁类别及不同体裁新闻的写作要求等,特别要掌握消息、通讯及新闻评论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对于调查报告,要明确其定义、特点、类型和写作要求,其中掌握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达方式是重点;对于访谈,要掌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实效等。

2.提高理性认知的能力

调查研究、访谈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文本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是命题者考查的重点。考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理性的认识去读懂文本。同样,社科论文、科学小品是作者对某一专题深入研究之后写出的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研究性文章,专业性、理论性较强。读这样的文本,既要看到文本在阐述见解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更要看到作者对支撑观点成立的事理依据所作的阐述。这当中必然蕴含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同样需要考生理性地判断与探究。

【崔翔/供稿】

考场文本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经·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摘编自郑时龄《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文汇报》2022年1月11日)

材料二:

余志成:非常高兴有机会请来国内知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畅谈一下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我认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客观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心灵感受的艺术,文学体裁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而文学作品的风格,更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我到过很多有山的城市,譬如重庆、桂林、杭州,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没有水的地方,不可能有城市。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汇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

(摘编自《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文学报》2013年7月4日)

阅读速解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的建筑风格演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

2.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D.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3.当被问及“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答:

4.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一中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