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须简明、准确、连贯
作者: 雷其坤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顾颉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质疑”有何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原作雏形
反对虚无主义
(与话题无关,有偏题之嫌,应改为与“质疑”有关的标题。)
恩格斯在写给青年的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在结尾部分有这样一句话:“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这给了我深刻的触动。我认为我们年轻一代需要质疑,只有推翻陈旧的、错误的思想,才能建立起、创造出新的观念。但正如恩格斯之言,无论是学习马列主义时,还是面对日常学习生活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反对虚无主义。(恩格斯的话是反对断章取义、片面理解,不是反对虚无主义。)
与本本主义相对,虚无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价值、目的与意义。而具体到学习这个话题中,虚无主义则表现为完全不认同他人的观点、处处质疑。与其说虚无主义是一种立场,不如说它是与主流针锋相对的一种意见。(最后一句话有些费解,这里“主流”是就什么而言的?)
质疑精神是进步的必需品,是推进知识、思想甚至时代发展的关键。但正是因为我们提倡质疑精神,我们才必须去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质疑。我认为,有效质疑应当是能引发人思考、激发思维活力的。著名教育家陶文濬受王守仁“知是行之始”的思想影响,改名为陶知行。后来,他在教育中主张知识从实践中来,要知行合一。便有学生提出问题:先生既然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名为知行?他受到质疑的激发,进行反思,毅然将名字改为陶行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像这样的质疑便是有效质疑,是有价值的。(文中没有表达清楚陶行知的事例要论证什么。)
那么,我们如何求取有效质疑,从而规避虚无主义呢?(该段过渡到了对“有效质疑”的论证。)
先认同,再质疑。这里的认同,不是将书中的思想不加否定地全盘吸收,而是先认同作者的思考角度。思维即使交锋,也是建立在同一基础上的。我们要进入到作者的论域中,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其中的内涵。不仅如此,“回到历史的现场”也是必要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过去,价值观必然发展或产生变化,当文章所著之年代与我们所处年代不一致时,就一定不能全以当今社会主张的价值观来认识其中思想。我们要参考文章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内容,这样才能更接近作者想表达的真正含义。“我理解,但我不赞同”是我们的态度。(“进入作者的论域”“回到历史的现场”是正确的态度。“我理解,但我不赞同”,未必全都如此,有时质疑之后也可以赞同。)
先思考,再质疑。不要为了质疑而质疑,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就反对一切,不要将问题提出后,就将它抛给别人,而不加思考。这几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务必要反对它们、改正它们。一个负责任的质疑者会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案,哪怕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也是有益的。除此之外,带着思考的质疑还可以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我们应对照自己的思考,改良思路,充实自我。如果一个问题稍加思考就能得到解决,那么它就没有被提出的必要。将多余的质疑时间、精力用以思考与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拥有更广的视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三个“不要”是对几种错误做法的否定,但是语言表达不明确。比如“多余的质疑时间、精力”很容易引起误解。)
先尊重,再质疑。在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应注意到自由发表意见同样是他人的权利。君子和而不同,应时刻谨记质疑的意义在于解决疑惑,引起思考,而不是要驳倒他人,不容许别的意见存在。我们的质疑从书本中来,应根据先贤或作者记载的话延伸思考,寻找更好解释的可能,而不是气势汹汹地推翻一切,留下一地狼藉。无论是质疑还是其他形式的交流,都要以尊重为前提。(“我们的质疑从书本中来”表意不明。)
我们在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勇于质疑之精神的同时,也要反对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有效质疑来收获更高效的思考,得到长足的进步。(结尾两句话语意不连贯。)
●升格指要
1.笔力须集中。作文标题是“反对虚无主义”,而主体部分是在论证如何有效质疑,三个分论点也都扣住“质疑”进行。从全文来看,主要在论证如何有效质疑,反对虚无主义可以看成是有效质疑的一个前提条件。但结尾这一段的第一句话的重点落在反对虚无主义上,第二句话强调的是有效质疑。因此,将中心论点“反对虚无主义”改为“有效质疑”更好,可以集中笔力论证如何有效质疑,无关文字应减省。
2.表达须严谨。作文开头的“我们年轻一代需要质疑”,这是正确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反对虚无主义”有些言过其实。第二段前面说“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价值”,后面说“与主流针锋相对”,前后说法矛盾。分论点用“先……再……”来表达,也不准确,如“先思考,再质疑”应改为“质疑须有思考”,或者“质疑离不开思考”,这样表意才严密。
3.语意须连贯。作文语意不连贯,如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是“先认同,再质疑”,那么紧接着就应该对“认同”做出自己的界定,以免误解。再如陶行知的事例是从陶行知的角度叙述的,而其中“质疑”的是学生,那么,这里使用陶行知的事例的用意是什么?重点想突出什么?没有交待。这就都需要根据语义逻辑做出交待,语义不能断开。
升格佳作
有效质疑
金子泰
我们无论是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还是学习其他内容,固然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怀疑一切,处处质疑。
质疑精神是推进知识、思想甚至时代发展的关键。我们年轻一代需要有效质疑,才能激发思维活力。那么,我们如何有效质疑呢?
质疑须有认同。这里的认同,不是将书中的思想不加否定地全盘吸收,而是先认同作者的思考角度。我们要进入到作者的论域中,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其中的内涵。不仅如此,“回到历史的现场”也是必要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过去,价值观必然发展或产生变化,当文章所著之年代与我们所处年代不一致时,就一定不能全以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来认识其中思想。我们要参考文章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内容,这样才能更接近作者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只有建立在理解与认同基础上的质疑,才能指导我们辩证地、理性地看问题。
质疑须有思考。不要为了质疑而质疑,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就反对一切,不要将问题提出后,就将它抛给别人,而不加思考。一个负责任的质疑者会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案,哪怕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也是有益的。除此之外,带着思考的质疑还可以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在得到解决后,我们应对照自己的思考,改良思路,充实自我。另外,不仅在质疑他人的观点时要深入思考,而且要对自己的质疑进行思考,审视自己的质疑是否偏激。只有这样双向质疑,深入思考,才有益有利。
质疑须有尊重。在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应注意到自由发表意见同样是他人的权利。君子和而不同,应时刻谨记质疑的意义在于解决疑惑,引起思考,而不是要驳倒他人,不容许别的意见存在。如果对书本中的观点质疑,就更应尊重历史条件与环境,根据先贤或作者记载的话延伸思考,寻找更好解释的可能,而不是气势汹汹地推翻一切,留下一地狼藉。无论是质疑还是其他形式的交流,都要以尊重为前提。
我们反对本本主义,也反对虚无主义,而坚持勇于质疑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有效质疑来收获更高效的思考,得到长足的进步。
●升格点评
作文修改后主旨突出,语言简明、准确,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条分缕析,层次清晰。尤其是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时强调“双向质疑”,辩证有力,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