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和科普两翼齐飞

热点聚焦

热点1: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3名“太空教师”以天地互动的形式演示了实验,并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这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开展科普工作,一直是航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次太空旅行中,三位航天员完成了两次“天宫课堂”。

热点2:二氧化碳怎么变成淀粉?黑土地为何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元二次方程与规范场论究竟有何联系……这些有趣的问题都是中国科学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的内容,吸引了全网260万用户观看。得益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信息时代的科普形式实现了从图文、漫画到视频的更新迭代,原本“高冷”的科学知识得以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多维解读

1.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出。

2.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与实现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公民科学素养提高了,创新土壤会更加扎实,驱动社会更有力地发展;在更多高精尖领域让科技创新取得突破,社会对创新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就会更充分,人们对科技知识的向往就会更强烈。

3.“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力波、暗物质、纳米技术、机器人、石墨烯、物联网……虽然科学家们的研究课题可能若干年后才会大规模应用,多数人短时间内尚不能“吃透”,但公众的学习、了解和关注本身就是推动科研前进的动力。

4.科学普及对创新发展起到长远的引领作用。科技创新要靶向发力,矢志不渝;科学普及要放下身段,善于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知识。二者都须从现实出发,着眼未来,两翼齐飞,才能广播创新的种子,放大创新的力量,引领中国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时评选粹

让公众更好感知前沿科技魅力

余建斌

“天宫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也是沟通的桥梁。有专家指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太空探索投入高、门槛高、回报周期长,尤其需要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格外重要。抓住最佳时机开展公众科普教育,有助于让普通人对中国航天事业产生更科学的认知。太空资源极其珍贵,航天员在繁忙的飞行任务中抽出时间进行太空授课,正是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太空科学的特点,并用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成果激励奋斗豪情,鼓励梦想远航。

最近,在“全球拍天宫”活动中,许多人用手机成功拍摄到了空间站过境视频,为这颗夜空中最亮的“中国星”划过天空而兴奋、骄傲。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大众的科学热情总在相互促进。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类似“天宫课堂”这样的科普形式,带动更广泛的公众参与。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让公众和前沿科技“相遇”,进一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使创新发展的科技普及之翼与科技创新之翼并展共振,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3日)

创新,让科学“轻量化”呈现

陈世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科普视频正是一项有益尝试。从内容来看,场景视觉化、表达趣味化、内容专业化,是科普视频不断“圈粉”的重要原因之一。吹气球演示宇宙膨胀、用铁锅模拟“中国天眼”工作机制、把液氮加入塑料瓶展示“第一宇宙速度”……专家学者借助社交平台积极科普,以日常生活器物为教具,拆解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既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也让前沿科学热点“大众化”。科普视频降低了公众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门槛,拓展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边界,有助于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科普视频受到欢迎,折射出公众对其背后人文情怀的青睐。70多岁的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快手上化身“科学姥姥”、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成为B站上的“网红院士”……科普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让人们看到科学家的坚持与科普工作者的执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研制“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突破的艰难摸索、现代工程师设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超级工程时的曲折经历……科普视频讲述的故事,让科学家精神走进观众内心,引发触动。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3月28日)

拓展延伸

提高精准度,让科普更有效

1.分门别类,逐一深入

可以说,每个领域每个层面都存在科学误区现象,这就需要集结一批批相关领域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常识宣传,力求不留盲区,不设禁区,让科学之光照进每个场域;力求覆盖面更广,让每个人都成为受益者。

2.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科普面对的是大众,这就要求在专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活泼,最大程度体现喜闻乐见。如果科普时端着架子板着脸,如果简单问题复杂化,就无法达科普效果,也会让民众越发避而远之。相反,多一些幽默元素和鲜活表达,则能事半功倍。

3.保持热度,久久为功

科普宣传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周的事,而是全天候全方位的工程。这就需要建立机制,形成持续性的热度。否则,热度一减,前功尽弃。这种机制还应有反馈设计,即科普效果如何?有多少人受益?科学素养真的提升了吗?

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我们常说,科技工作者一般肩负三大职责:科学研究、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科普则兼而有之:既是科学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也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有效途径,能够教育提升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科研是科普的源头所在,开展科普亦可推动科研的进步,科学普及的过程就是科技工作者由深到浅,继而对科研反思以至再提升的过程。譬如物理学家、宇宙学家霍金即以《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著作闻名于世,这些作品与其说是专业书籍,不如说是高级科普,引发了全世界人民对这些前沿学科的兴趣。

上一篇:
下一篇: 群文阅读以篇达类,归类向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