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以篇达类,归类向深

作者: 肖佑林

部编版教材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单元,整体呈“单篇——群文——整本书”的架构。如果我们把语文教材中的单元要求视作一个个“学习任务群”,那么其实就在做一个个群文阅读。高考新课标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实质上和这里的“学习任务群”是一致的,就是群文阅读考查。

技法指津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常态就是群文阅读,阅读能力偏重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群文阅读依据关注点的变化自由链接文本,阅读的内容也由单文本走向了多文本,内容由阅读的点延展为阅读的线、面和立体空间,有利于导向整本书阅读,从而走向生态性的阅读、终身性的阅读和精神陪伴式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群文阅读是一种适合当今文化环境的阅读方式。

一、群文阅读的推类组元

所谓推类组元,实质上是“联结”和“整合”。这是符合哲学中的联系观点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而单篇阅读局限于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这些关系。群文阅读恰恰突出了事物间的关联,要求我们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我”走向“我们”。

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结可发生单篇内同质信息之间,如阅读《我与地坛》,我们可抓住文中“母亲从来没有……我现在才明白……”;联结可发生在任务群之内,如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合,可从用典的角度理清用典的各种情形;联结可发生在任务群之间,如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我与地坛》整合,可从人生突围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而联结的点,也即我们的“关注点”,也是多元的,甚至联结方式也多种多样。联结的点可以是“关键词”“表达方式”“体裁”“文章内容”“人文主题”,等等。而在各种联结中,我们会发现没有孤独的文本,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是呼应的,而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更是互相印证、互相诠释的。总之,变换关注点(审视视角),可以产生新的组合顺序、形成新的探究序列,诱发新的学习体验。如此,阅读中的映照、求同、比异、评鉴、创意解读也就有了条件。

二、群文阅读的归类向深

1.按文本特质归类以定位。(1)主题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教材按“人文情怀+语文学习”编排单元。每个单元中都可以找到这两类文本。比如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主题型的,而第4课的三篇人物通讯虽也有突出“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但用意在于“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提升媒介素养”等语用学习。(2)诵读型文本与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的典型特征是语言精美,情感外显。写作型文本的典型特征是整体或局部具有鲜明的写作示范功能,须以写作为轴心,挖掘细化该文本的写作特质。如《我与地坛》中第一节可处理为写作型文本,我们要看作者是如何实现情与景、景与理交融的;第二节写“我”与母亲则可处理成诵读型,在诵读中体悟作者的怀念与悔恨。(3)积累型文本和思辨型文本。积累型文本特质是对信息量大的课文中的雅词佳句、精段美文采用同类相聚、变化形式等方法摘抄,感悟语言美,体会情感真,探讨思想深。我们要储备语言,涵养方法,熏陶情感。思辨型文本则需要我们有“深思慎问的质疑精神”。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中,《劝学》中对“于”“而”的积累、《师说》中对“也”“其”“之”的积累、《涉江采芙蓉》中对主人公是“男”是“女”的思辨,我们要联系写作背景和写作手法,“主客移位”。

2.按群文目的归类以定向。我们要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克服碎片化时代阅读的随意无序,依照逻辑将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形成整合思维和思辨思维。如针对杜甫登临诗群文阅读,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演绎、赏评、仿写来实现四维目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建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思维示范

杜甫登临诗群文阅读

一、感知经典叙登临

杜甫一生登过许多名山高阁,所到之处留下众多名篇佳作。今天我们选取杜甫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四首登高诗,一起登临望远,追寻圣者足迹,感知圣者情怀。

【展示文本】

望 岳(其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其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写《望岳其一》时,杜甫正值青壮年,漫游山东;写《望岳其二》时已是中年,困居长安。《登高》写于杜甫西南漂泊期间,《登岳阳楼》写于他生命垂危之际。

二、评鉴经典品情怀

无论身处何地,身受何苦,杜甫自始至终把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它放在开阔、宏大、高远的时空中展示,把悲愁写得深厚而博大,不仅有悲壮感,更具有了一种崇高感、神圣感。变的是诗人的境遇,不变的是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小大融合、时空交错、虚实结合赋予了作品广度、高度、厚度。

1.小大融合:小我是钟神秀的岱宗,大我是凌绝顶的览者;小我是众山,大我是岱宗;小我是漂泊的孤舟,大我是浩瀚的洞庭;小我是凭轩的哭者,大我是戎马的关山;小我是盘旋的孤鸟,大我是风急的高天;小我是凋零的落木,大我是永恒的长河;小我是羁旅无依的悲翁,大我是萧萧日下的家国;小我是儿孙似的诸峰,大我是处尊的西岳;小我是无归路的滞者,大我是问真源的白帝。

2.时空交错:空间是齐鲁大地青翠耸立的岱宗,时间是分天割日的昏晓;空间是无边落木的萧杀坠地,时间是滚滚长河的奔腾向前;空间是坼分吴楚的洞庭,时间是撼天动地的日夜……

3.虚实结合:飞鸟——既是高天下急风中无巢可归的鸟,也是漂泊中孤苦无依的诗人自己;孤舟——既是浩瀚洞庭上漂荡的扁舟,也是茫茫人世中羁旅孤独的诗人;长江——既是奔腾不息的大川,也是亘古无穷的长河;九节杖——既是登华山的手杖,也是通宦途的助力;白帝之居——既是华山之顶,也是理想之巅。

三、仿嵌经典弘精神

伟大的精神需要后辈持续传承,同学们,请大家穿过历史层云,与杜甫来一场心灵对话。今天的你,想对杜甫说点什么?

【示例】

《望岳(其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虽壮志未酬,但仍胸怀天下、热忱积极、昂扬壮志、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望岳(其二)》“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我们仿佛似乎看到了诗人虽积极攀登,却求而不得的失意彷徨与无可奈何之情。

《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感受到诗人一生困顿潦倒但仍心忧天下、情寄邦国的情怀。

《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在风雨飘摇、饥寒交迫的生命垂危之际仍心系天下苍生、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

学以致用

《静女》《受戒》群文阅读

一、思考主人公的语言和行为

《静女》

男子:俟我于城隅——期待、幸福;搔首踟蹰——焦急(细节描写);信物相赠——甜蜜;形象——痴憨、真诚、专一。

女子:静、姝、娈、爱而不见——羞涩矜持、调皮聪慧。

《受戒》

小英子:“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热烈而率真。

二、学习写出人物的个性

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中说:“沈先生在给我们上创作课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着人物写’,他还说,‘要滚到里面去写’。”

1.要突出人物的核心性格。如果没有找到真正属于某个人物的核心性格,再多的外在装饰也无法掩饰人物的空洞。

2.要用好动词,写出细节。

3.语言要个性化,要见性情。

4.运用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人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