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联想,丰富有趣
作者: 徐建华技法点拨
联想的内容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概念、观点等,联想建立在对事物的精密观察和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上。我们平时作文思路闭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把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而看不到它跟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善于联想,发现了这种联系,思路自然宽阔。联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似联想
这是指由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想到与它在外形、颜色、声音、结构、功能和原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其他事物与现象的联想。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其不仅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联系,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属性上的联系。联想通常表现为事物之间的跳跃性连接,这种连接受到逻辑的制约,需要借助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呈现,其中情感常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2.相反联想
这是指由一个事物、现象的刺激而想到与它在时间、空间或各种属性相反的事物与现象的联想,如由黑暗想到光明,由放大想到缩小等。相反联想与相似联想不同,相似联想往往只想到事物相同的一面,而不易想到对立的一面,所以相反联想常运用对比,强化两种事物对立关系的感受与理解,使人的联想更加丰富。同时,又由于人们往往习惯于看到正面而忽视反面,因而相反的联想更加富于创新性。
3.纵向联想
这是对事物本身进行纵向的联想。任何事物都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但要真正了解其现实的情形,还要尽可能地对事物进行历史的考察,把历史和现实放到一起来思考,这样才能开掘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作文所表达的思想才会深刻。如有一篇作文先由意识说起,然后联想到危机意识,再联想到危机意识的好处,再联想到缺少危机意识的危害,最后论述如何具有危机意识。这样,纵向联想论述,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4.横向联想
这是对事物进行横向的联想。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制约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与它的周围环境分不开的。即使某些事物在平常看来,似乎没有一点联系,但当我们为了某种表达的需要,以联系点作为媒介把它们联想到一起,就会使我们的思路更开阔。如有一篇作文就进行了横向联想:首先,金子要找到一个足够大的舞台来展现自己,这样才能让别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其次,金子需要拥有良好的品质。再次,金子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最后,金子需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四个视角,四个方面,横向展开,使得作文内容充实,思路开阔。
【王学华/供稿】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问古希腊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发现自己的能力。”中国古代的哲人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对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文题材料中的第一则名言旨在揭示发现自我的重要性,第二则名言涉及“知人者智”和“自知者明”两个方面。两则名言大同小异,宜取“交集”立意——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这道作文题立意的关键词是“认识自我”,允许考生有不同的表述,如“审视自我”“认清自我”等。围绕这一中心立意,考生可以适当切分,如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如何认识自我等。还可细分,如就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来说,可从横向切分出为人、处世、为学等角度;还可从纵向切分,剖析、展现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再如细分怎样认识自我,可从内、外等方面来切分:内自省也,三省吾身;外则以人为镜,才能清醒、客观地认识自我。围绕“认识自我”,考生可充分发散思维,展开联想,或类比,或对比。联想时,从正面,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有自知之明的历史故事,也可以想到不少现实中鲜活的例证;还可以从反面联想,以求殊途同归之论证效果。
参考立意:认识自我,进而认识世界;时常窥镜自视,映照真实自我;哈哈镜与平面镜;内心为镜,他人为镜;知己,自知,而后擘画人生……
范文展示
照见我,照见人
一考生
沈从文的墓志铭镌刻着:“照我思索,可照见我;照我思索,可照见人。”个中深意,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我看来,照见自我,才能照见他人;一个人,只有审视自我,认识自我,然后才能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是个永恒的人生命题。从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从古希腊安提司泰尼的“发现自己的能力”,到茨威格的“人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认识自我,是一个普适、普世的命题。
明知认识自我是如此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明察他人秋毫之末,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同理,我们即使能够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臧否人物,评古论今,也往往缺乏自知之明,忽略了审视自我、认清自我。
纪伯伦的《认识自我》中的赛艾姆,他认识自我的过程,令人忍俊不禁:“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在这种狂热的自恋中,他吟诵着庄严的诗句:“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却转眼就倒卧床上,鼾声如雷。这样的“认识自我”,其实和我们自己也颇为相似:我们也常常因缺乏正视自我的勇气,而陷入虚妄的精神胜利和自我膨胀的狂欢中。无法认清自己,解剖自我,那么平庸、浑浑噩噩的人生自然如影随形。
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则人生就是降格以求的“递减人生”。威斯敏斯特教堂无人墓碑上的那段震惊世人的忏悔:“当我年轻时,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或许道尽了大多数人的认识自我的过程。我们往往不敢正视自我,不能认识自我,却又理所当然地认为,我生来就是“天将降大任”。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怅然发现:我很普通。我们只好一次次降格以求,与残酷的现实讲和,最后,平庸地过一生。
与此相反,清醒地认识自我,则人生就是不期而遇的“递增人生”。作家刘继荣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中说自己的女儿成绩永远是平平的23名,但她不盲目艳羡他人,不菲薄自己,有着超乎寻常的超然、恬静和达观。因为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她悦纳自我,悦纳他人,悦纳世界,慷慨地在路边为人鼓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竟成为班上最具人气的人。无意苦争春,偏有春来报,这难道不是一种通透的大智慧?
作为当代高中生,我们该如何认识自我呢?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经常窥镜自视,照见自我——以良师为镜,以诤友为镜,以人言为镜,从善如流,不文过饰非。认识自我,规划未来,培养自己的兴趣,涵养高远的志趣,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眼前的学业、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正确地认识自我,扬长避短,我们就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遇见更好的自己!
点评
本文的论述饱含着人生的哲理,不仅诠释了“认识自我”的重要,而且能放出眼光,论述要正确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考生“入乎其中”,规避“递减人生”,实现“递增人生”,就“作为当代高中生,我们该如何认识自我呢”给出自己的答案。文中运用反向联想、纵向联想,使得说理通透,论述举重若轻,驱遣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