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娱乐消遣,短视频也是学习新渠道

作者: 斯迁

“你是否会烦恼蚊子为什么总爱叮你?是否会好奇人为什么会脱发?是否会疑惑森林大火为什么难扑灭?是否也想知道拔智齿到底能否瘦脸?”在短视频平台你有没有刷过这样的短视频?在通常的认知中,短视频是快的,时间短,更容易吸引注意力。而知识分享是慢的,需要消化吸收的过程。随着短视频的分类越发精细化,知识科普类短视频渐成热门领域。

什么是鼩鼱?它跟老鼠的区别是什么?你认识一种陌生生物会通过什么方式?小时候,百科全书和电视上的科普节目往往是获得此类知识的主要渠道。在互联网普及后,通过搜索和浏览获得信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知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动动手刷刷短视频,就能找到千奇百怪的答案。生物科普达人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就是用短视频在线鉴别生物品种,为粉丝提供生物趣味知识。随着短视频蓬勃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拥有知识、热爱分享的科普达人。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看似无所不知,可还是有很多空白。在短视频建构的世界里,知识随手可得,不止于刷个乐呵。数十秒的知识类短视频,让用户在愉悦看完之后,还能有所思考和沉淀。和其他类别的短视频一样,知识类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没有水土不服,也以观看、分享到社交媒体的方式存在着。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短视频的是,从浅知识到深阅读,知识类短视频输出的不只是快乐。知识类短视频呈现给受众短视频的另一面——不只是娱乐解闷,在这十几秒的停留中,也有满满的干货。

传播学中有个知沟理论,指的是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是造成知识差距的主要因素。随着短视频的热潮席卷,在短视频建构的获知环境中,这种知沟正在被技术渐渐缩小。随手一翻的“快”节奏短视频里,有一些“慢”知识,用更通俗、凝练的语言,趣味的表演方式,来解构着科学的严肃,传递着知识的内核。

知识类短视频的走红,也激发创作者不断尝试创新,投入到冷知识的短视频热潮。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将粉丝的获知空间不断外延,从有趣到有用,每一个冷门的小知识都有被看见的可能。短视频传播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时空界限。

从“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开始,屏幕之内的教育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与其他媒介形式相比,视频具备更强的现实感和说服力,在信息传播、创新治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知识类短视频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参与其中,创作更多适合青少年人群学习的知识内容短视频。知识类短视频能否成为下一块流量洼地?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网民使用率为95.8%,在各个细分领域中,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最高,达87.0%,用户规模8.18亿。

在数据面前,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知识类短视频还有巨大潜力,抖音等短视频正在成为学习的新渠道。也许有人质疑,这种碎片的获知方式对受众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缺乏帮助,但也许正是这样对一些专业性强的严肃概念解构,才让更多人在碎片化的休闲时间里有了更多接触知识的可能。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月21日,有改动)

技法提炼

1.品味咀嚼,挖掘内蕴启人思

一个正确的立意,应该既真实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确定文章观点时,我们要追求深度,要有新意。新颖,并不是标新立异,我们只要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一般化,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主题新颖的文章来。如这篇文章抓住短视频的分类越发精细化,知识科普类短视频渐成热门领域的新情况,发现其在扩大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里接触知识的可能性,深入挖掘,启人深思。

2.辩证思维,一分为二看问题

我们在写作时要进行辩证分析,运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凡事不能将问题说得绝对化,要留有余地。比如文章将“知识科普”和“短视频”这一手段巧妙地联系起来,阐发了“知识类短视频走红”让“短视频”的传播发挥出了更大的社会价值,也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时空界限,有理有趣,发人深省。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对于知识短视频的发展以及短视频成为学习的新渠道,文中也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就知识短视频的内容、创作者未来的方向做了探讨。文章最后卒章见旨,指出“碎片的获知方式对受众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缺乏帮助,但也许正是这样对一些专业性强的严肃概念解构,才让更多人在碎片化的休闲时间里有了更多接触知识的可能”的观点,这样的辩证思维让人赞叹。

上一篇: 网络用语利与弊
下一篇: 小议“短视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