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通过线上方式完成考察,正式认定我国3个传统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位于福建东南部。宋元时期,安溪茶叶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如今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该系统同时还具备显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是我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早在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就有早期居民狩猎和游牧。该系统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等多样的生态景观。当地牧民现今依旧坚持传统游牧生活,通过不断转场放牧,让植被受到保护,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畜牧产品稳定供应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得到保障。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河北邯郸市,始建于元代,总面积21万亩,石堰长度近万里,是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数百年来,该系统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作物品种和环境友好的耕作技术,确保了山区恶劣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还创造了山地梯田景观,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的积极响应者、参与者、贡献者,中国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为这一新遗产类型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贡献了中国智慧。当前,有的地方将遗产地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推介,开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项目,带动食宿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增值;有的地方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努力将遗产地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价值,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素材解读

1.乡村振兴。保护、利用、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对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持续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我们一定能让农业文化遗产持续焕发新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文化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更好传承。推进活化利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持续挖掘放大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定能将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适用话题

文化遗产、多元价值、乡村振兴、人与自然、保护与传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