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时刻

长江流域分布着多达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拥有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种。其中白鱀豚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2022年7月21日晚,在长江游弋了1.5亿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而有着“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因为长江生态的破坏,也曾经一度陷入濒危的状况。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长江江豚仅剩约1010头。对江豚的生存前景,舆论一度相当悲观。

2022年7月5日至7日,在全球百万网友的见证下,生活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的14岁母江豚“福久”顺利产下雌性幼豚“F9C22”。新生小江豚是全人工环境中首次成功繁育的第二代长江江豚,标志着长江江豚繁育保护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此次公众所见江豚的“新生”,是哀乐与挽歌已隐约响起之际的生命逆袭。江豚对水质要求较高,此次江豚的“新生”也证明了长江“十年禁渔”、入河排污口治理、岸线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对长江水质改善效果明显。随着“十年禁渔”工作的开展,多年未见的“水中大熊猫”——江豚成群结队重现江域。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江豚在武汉城区江段已出现20余回,近180头次。

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均有重要意义,长江白鲟的灭绝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损失。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保护生物多样性。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标志着长江大保护进入流域保护的新阶段。我们正在通过工程和技术措施加强生态修复,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但愿类似长江白鲟灭绝的悲剧不再重演。

3.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人们能够目睹江豚的“新生”,既是我们为保护江豚所做努力的结果,也是维持这样一个可爱、重要水生物种存续的动力。事实证明,全民参与对推动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的价值无可替代,江豚更是因其特殊生物学特征而富有公众亲和力、影响力。这也为向公众更好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文明观念、科学常识,提供了新的途径,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生态文明、保护与修复、生态平衡、持续发展、死亡与新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