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思辨作文的写作
作者: 王光佑
为切实提高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在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考查考生个性化思辨的能力。考生怎样才能在特定情境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化思辨呢?
一、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审视和思辨
考生要厘清作文关键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审视和思辨,力求精准、深刻和新颖。考生要从整体着眼,全面理解材料内容,并从中提炼出适当的观点。对设置有不同角色的材料,考生应分清角色,明确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清主次,抓大放小,把握主要矛盾。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关键词句,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考生要善于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或主旨句(段),以便披沙拣金,准确切入。考生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思考、体会这个世界,当然也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立意,注重吸取和借鉴。
2.由果推因,寻根究底;由此及彼,反观人生。对比喻或象征性材料,考生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将材料内容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反观现实,探寻人生哲理,抒发真挚感情。
3.求同存异,直击“材料内核”。对于由几则不同材料组合起来的材料,考生应先仔细分析每一则材料,在异中求同,把握材料的核心点,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方向,切忌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纠缠”。对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或处理方式,考生须同中求异,通过对比,揭示出不同看法或不同处理方式的根本原因。只有找出这个问题的症结,我们才有可能直击“材料内核”,写出立意高远的作文来。
例如,以“广大与精微”为主题作文,我们就得厘清“广大”与“精微”这两个关键性概念:“广大”指“整体、全局、宏观,长远目标、远虑、理想,格局、境界”等;“精微”指“部分、局部、微观,当前、短期目标,务实、细节”等。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引用《中庸》中的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来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这一特定背景,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只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才能将“致广大”与“尽精微”辩证统一起来,即干事创业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理想和实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脚踏实地、积微成著……如此多维审视和立体化思辨,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可能力透纸背、振聋发聩。
二、联系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体现个性思考
扎根生活沃土,联系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自身储备,让思想得以提高,使境界得以升华。如202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考生须根据“网络时代”和“疫情期间”这个特定的写作背景,紧密结合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在线”经历,聚焦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或理性思考当代青年应如何应对“在线”学习的挑战,感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青春奋斗的美好,或体现全民科学抗疫、积极应对、共克时艰的无畏挑战和奉献精神……总之,考生只有密切联系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自身各种储备,真实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细节感人,以情动人,方能出奇制胜,写出接地气和有生活质感的高品质作文。如果考生一味谈天说地,忽视了自身真切的感受和思考,往往会流于浮泛,很难升华境界,自然也无法引起读者和阅卷教师的共鸣。(如何写出感受、体悟和思考,参见本期2版思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