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刊·高考版2022年第39期

作文周刊·高考版

作文周刊·高考版2022年第39期

周刊 学生必读

简介

创刊于1980年11月的《作文周刊》,由中国写作学会山西省分会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学辅导类专业报纸。《作文周刊》秉承“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的办刊宗旨,不仅着眼于培养小作家,更致力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办报,配合各级各类学校搞好写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习作的园地,给语文教师提供一个交流教学经验、研讨写作理论的平台。

目录

备考指南 | 作文备考须强化写作意识

审题意识 我们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面对高考作文题,要写出能赢得高分的考场作文,我们必须追求最佳立意,要真正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审题的方法很多,但只有彻底弄清楚材料的中心思想,才能找到基础立意、最...

高考沙龙 | 个性化思辨作文的写作

为切实提高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在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考查考生个性化思辨的能力。考生怎样才能在特定情境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化思辨呢?一、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审视和思辨考生要厘清作文关键性概念的内涵...

文化大观园 | 感受、体悟和思考

思维导入2022年高考作文试题中,全国乙卷、全国新高考卷Ⅰ、全国新高考卷Ⅱ和天津卷等4套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中,“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等作文...

技法点拨台 | 意境深远

技法点拨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发展等级”部分对作文的“丰富”列出的第三条内容就是“意境深远”。意境,是文章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和自然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深远的作文,往往蕴含着哲理性的感悟、独特的体会和发人深省...

素材多棱镜 | 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

2022年8月17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办新闻发布会。据介绍,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五批306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对18...

素材多棱镜 | “汶川哥哥”的生命接力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后,应急、消防、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救援力量火速赶赴震区开展救援抢险。9月6日17时,四川阿坝森林消防支队救援人员在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搜救过程中发现了滞留家中的老人和婴儿,消防员张自立将疏散出来的...

素材多棱镜 | “最美逆行”诠释生命至上

2022年9月5日,在地震发生的瞬间,一个个“最美逆行者”守护生命的举动让人们泪目:在四川雅安市,地震发生时,正在吃午饭的幼儿园老师立即放下碗筷,快速冲向幼儿们所在的班级或寝室,将孩子们带到安全地带;在四川峨眉山市,面对体重30多斤的孩子,...

素材多棱镜 | 传统文化“破圈”

如今,打开手机,直播间里,各种民乐表演或悠扬婉转,或激情四射,好不热闹。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传统文化作品吸引了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圈的受众,实现破次元、跨界别、跨地域传播,为网络世界注入了“文化力”。以民乐直播为例,过去一年,民乐类直播...

素材多棱镜 | 小小菜摊,彰显诚信

近日,福建龙岩市永定区金砂镇的菜摊火了。菜摊不大,却很特别。摊位前,20多个菜篮子码成一排,不称重、不讨价还价,也无人照看,拿菜放钱全凭自觉。每天早上,摊主邱美英从菜地里把菜摘出、洗净、捆好,放进菜摊、标上价格,就去忙别的事了;等到傍晚来点...

作文节节高 | 理顺关键的论证,重视内容的逻辑

删除赘余内容,增添理论论证 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人说,人越是在逆境中,就越需要美好的品德;也有人说,人在顺境中要比在逆境中更需要美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

作文节节高 | 修改不合逻辑的论据,让说理流畅自然

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

实战练兵场 | 自立自强与和衷共济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可恃者己,难恃者人。 ——〔清〕魏源《城守篇·制胜上》 材料2: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

佳作赏读会 | 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这句话出自陈寿所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思是说,想成就大事业必须以人民作为根本。“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含...

佳作赏读会 | 见义争为

“君子不争”“礼之用,和为贵”,这种流传千年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演变成了“息事宁人”“中庸”“无为”。我们不否认千年思想的精华,但也很有必要指明其狭隘与局限——有些东西,君子也要争一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