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深远
作者: 余淑琴 孟亮亮技法点拨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发展等级”部分对作文的“丰富”列出的第三条内容就是“意境深远”。意境,是文章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和自然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深远的作文,往往蕴含着哲理性的感悟、独特的体会和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这就要求考生善于挖掘平凡小事的不平凡之处,借助艺术手法,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融入文中。考生可以在具体叙述的基础上,透过生活的表象,剖析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并将之升华为哲理。
那么,高考作文怎样做到“意境深远”呢?
一、记叙意象传神,表达思想感情
1.形象地表达思想
意境深远的作文,不会抽象地去表达思想,而是形象地去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从而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所以说,意境需要有丰赡的形象,而比喻则是形象化描写的一种直接手段,一连串的多角度的比喻以实带虚,可以营造出一个意境深远的画面。在极具意蕴的描绘中,再采用拟人、象征或暗示等手法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可以收到实中蕴虚、象外传意的效果。考生把自己的思想认识、精神气质移注到描写对象中去,就可以收到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效果。
2.留足空白以实写虚
意境深远,主要是由对意象的具体描绘而产生的能够引发想象和思索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藉的情思。文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实蕴虚,以象传象,从而形成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产生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可以达到“意境深远”。一般来说,我们写作时可以先留足虚再充分写实,从而以实衬虚。深远的意境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具体客观的事物,也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思想、观点、认识,表达情感。所以,作文要达到意境深远,须化抽象的理与情为形象的意象,在实景中蕴虚象,以意象来传达情感、观点或态度,也就是象外传意。
二、议论蕴蓄哲理,写出思想境界
议论类文体决定了它必须靠说理立足,但其实优秀的议论类文章并不排斥形象,古今中外众多的议论类文体不仅具有思辨性,而且富于形象性和趣味性。远的如诸子百家的散文,很多以形象的譬喻见长,文中一则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又蕴蓄着深刻的哲理,篇幅短小,却理趣盎然,意味隽永;近的如鲁迅杂文,更是形象与思想相得益彰。其实,在很多优秀的考场议论类作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比喻论证的作文并不鲜见,让论证更富有理趣,既形象生动,又深刻蕴藉。有的作文形象化、诗意化、理趣化,进而蜕变成所谓的“说理散文”,也已成为当下议论类文体写作的一种趋势。而通过运用比喻来增强议论的美感和形象性,让议论性散文具有深远的意境,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广大考生可以多阅读、多思考、多借鉴、多训练以掌握这一方法,让自己的议论写出新的境界!
习作展示一
带着发问上路,向着结论奔走
一考生
孩提时,我们问东问西,大人们总是耐心解答着我们的问题,哪怕我们的好奇之心再大、问题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这个世界大多数事物有了朴素的认知,我们提出的问题不再能用一两句话解答,大人们也无法解答,只能让我们自己去探索。于是,我们拿起书本,迈进学校,探索未知……
再后来,我们发现,当考前来不及复习时,最快的办法是把结论性的公式背下来,即使我们不明白如何去证明,不精通如何去运用,也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但套用这些已经被证明的公式、定理,10道题里6道题可解,剩下4道题可能需要理解公式背后的推导逻辑,掌握了从结论倒推条件的方法,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逻辑从零开始探索,也是可解的。
成长途中,我们从无知的发问者变成兴致勃勃的探索者,而后又成为了追求效率的获取者。
长大后,我们不再拥有多种多样的好奇心,其实不是没有了疑惑,而是把问题“静了音”。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学习,我们对于问题不再想着自己去解决,别人能够直接给出答案最好,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细节,我们没有了解的兴趣。
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这种被结论束缚的思维模式,生活中,刨根问底有时是没有必要的,就如同在航海路上并不会选一条要和海盗搏斗的路,而忘了自己最终要到达的港口。
但这不意味着麻木和傲慢是对待发问与探索的正解。生活教给我们,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公式,我们之所以会偏离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是因为追求效率看重结论,而是由于任性地将主观意识代入客观条件,在自己内心塑造了一面不厚的墙,不愿意虚心承认自己的片面性,更不愿意接受他人经过发问与探索所得的结论,固守自己的浅薄这是令人担忧的。
承认自己接受的信息有些是片面性的结论,并不影响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寻找道路,只有怀抱“发问”的勇气,我们才会越走越稳。
我们回首过去时,不是去盲目地怀念曾经拥有无限好奇的时光,而应该看到自己从发问走向探索再走向获取的过程,这才是我们应该和必须要做的。
所以,我们要带着发问上路,向着结论奔走。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以言简意赅的语句拟题,亮出观点。作文首段引出阐释的内容与话题,对发问与结论的关系展开条分缕析的说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性。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生动性、形象性,同时还有充满哲思、给人启悟的论述,所论深远,境界全出。
习作展示二
品 茶
薛智鑫
坚硬得犹如磐石般的方型茶块坠入杯中,在还未落定之时,滚烫的开水便气势汹汹地砸了上去。一瞬那茶块犹如绚丽绽放的烟火,又好似一轮火红的旭日驱尽晨雾,紫气东来。清茶飘香,热气翻腾,层层蓄势,厚积薄发。
我的父亲极爱茶。可能是生活中接连不断的麻烦,让他喜欢用茶去冲淡那些苦滋味。“品茶不能操之过急,一口一口地去品它。待茶叶沉底,热气消散殆尽,茶显墨色之际,再去呷一口,品味到的就是或清香或醇厚的甘甜。”这番话父亲不止一次和我讲,可我总是觉得一杯热茶所翻起的不过是热气,而我追求的是汽水那“澎湃”喷涌出的气泡。
岁月的长河冲淡了我的无畏,又用泥沙沉淀了我的桀骜。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也开始喜欢起品茶。“你不是最反感这样喝茶吗?嫌拘谨。”父亲笑盈盈地问我。说罢,他给桌上的两只茶杯倒满了刚刚沏好的热茶。一只茶杯中的茶叶像几叶轻舟一般漂浮,而另一只杯中的茶叶如同翠绿的环状翡翠“镶嵌”在杯底。
“哪有嫌弃?我以前只不过缺少了一点耐心而已。这样品茶,那么多道功夫,觉得很麻烦。我现在觉得,这么喝茶也蛮舒服。”说话间,父亲又给我倒了一杯茶,茶香袅袅,仿佛是父亲以前勉励我的话。那时无惧无畏的我,哪里品得出他那些话里的人生况味?快溢出的茶水将我从回忆中拉回,我问道:“怎么倒得这么满?这茶很烫的,都没法入口!”
“这样好喝,微烫之时的茶水清、香、甘、滑,水中的苦意也被热气卷携而下,清爽的口感更是独特,让胃也舒坦些。”父亲顿了顿,又继续说道,“教你品茶是为了让你学会面对困难。品茶都是先苦而后回甘,层层递进,水滴石穿。有些事情只有跟从内心,坚定不移,本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找到雾中的灯塔。你看这喝茶,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
是啊,生活的激情会被很多因素束缚,就像品茶,我们必须一点一点地去完成它的步骤,才能享受到它的甘甜。倘若生命的色彩,被规则包裹成黑白,那为何不拾起那份本真,用热水冲刷掉黑白,找回生命的色彩?
我喜欢上了茶,我也喜欢上了品茶。
【山西太原市第二实验中学校高(312)班】
点评
围绕着品茶,父与子的一场对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考生以细腻的笔触,从小处着笔,通过寻常的对话,以及自己前后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这篇作文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寄寓了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意境深远,颇耐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