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干分明,多样表达

作者: 钱飞宏

表达方式有五种最常见,即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学段的要求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本文将在充分认识各种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尝试阐明如何在写作中对它们进行恰当的安排和运用。

一、了解方式,理清枝干

记叙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述和交代,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描写(包括心理、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细节、环境等),指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然后呈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描写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往往能折射出作者对问题的多角度看待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说明的对象包括实体的对象(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等)和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等)。

二、立足文体,突出主干

我们在日常写作中,行文都会不自觉地向记叙文靠拢,这也就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在写作时往往叙议不分,这个特点需要跟夹叙夹议作出区分:前者往往是不待一件事说完,就转入自顾自地议论之中,并且在这之后又会莫名其妙地回到叙述之中;而后者的叙述和议论的排布有着明确的逻辑(先议后叙或先叙后议或边叙边议),并且后者对于材料的分析往往会经过“引、析、点、联、结”这五个系统化的步骤,有其内在逻辑。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写作前就必须先明确自己的文体,先把事情讲清楚,再去考虑人物的塑造、场景的刻画以及道理和情感的阐释。对议论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先把说理的逻辑理清楚,再去考虑例子的贴切和语言的生动。

三、随物赋形,枝繁叶茂

如果想要在文体分明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还要学会根据不同的书写对象和内容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并进一步谋求对不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从夹叙夹议的角度出发来举例,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总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一句半是议论半是抒情,既是对前面朱德母亲一生的总结,分析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抒发了作者对母亲以及如母亲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国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颂。一句之中同时包含两种表达方式,并且实现了对前文叙述内容的有机结合,可以称得上是上乘的表达。

相信只要经过刻苦钻研,精心雕琢,有朝一日,我们亦可以望此境界之项背。

上一篇:
下一篇: 赠先生一束西湖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