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先生一束西湖梅

作者: 王梅

平淡无奇的叙述里,往往藏着伏脉千里的波澜。1928年1月3日,鲁迅在日记里记下了这么一笔:“陶璇卿自杭州来,赠梅花一束。”陶璇卿,即青年画家陶元庆。

鲁迅对梅花情有独钟。此刻,西湖边的这束梅花,带着没有消散的体温,从杭州来到上海景云里23号。“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两个艺术探索者生命的温暖拥抱。

陶元庆很幸运,遇到了珍惜自己的人。鲁迅极欣赏陶元庆的才华,不仅亲临陶元庆的画展,为展览作序,还向大众介绍其艺术成就,评价陶元庆的绘画涵容了东西方激荡的气韵意象。

鲁迅也很幸运,找到了艺术上相契共鸣的人。陶元庆先后为鲁迅的《坟》《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创作了书面画。它们的出现,在当时开了一个语惊四座的新境,在今天依然令人惊艳。

这里,陶元庆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画不能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流离转徙中完成的。书中虽有直指现实的批判,也或隐或显地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现代中国图景。陶元庆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画,亭园里一丛一丛草木密缀,一白衣女子走在亭园分盆的小径,怀抱一条残枝,枝头上的花儿已经谢了。画面满目明黄,浓烈如曙日照耀大地。萧瑟的残枝和灿烂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百草芬芳出自孤独的独醒者的灵魂,即便于绝望的黑夜里。正如希望的曙日来自黑夜里的长歌,冬末的萌芽正在悄然生长。画言心声,文字所蕴含的,被画笔赋予了形与神,这样的画里有份相知与懂得。

1926年,陶元庆正在浙江台州执教。这年,他照着鲁迅寄给他的照片,为其作了一幅炭笔素描像,它成了鲁迅最喜爱的一幅肖像画。画中的鲁迅,神似胜于形似,那特有的精神气质,陶君也是真懂先生的人啊。

近百年过去了,总有值得的东西留下来。那幅炭笔素描像,至今仍挂在北京鲁迅故居南房会客室的墙上。春天将要来临,那束盛开的梅花,仍然在温暖的目光里绵延。

(选自《北京晚报》2023年2月27日,有删节)

上一篇: 枝干分明,多样表达
下一篇: 元宵节的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