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灯
作者: 肖复兴考点解读
在岁月长河中,节日就如同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今天,让我们一起在文学的世界里,共同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领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如果没有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就像一出戏没有了名角亮相出彩儿的压轴戏一样,春节是无法落幕的。真的像一出大戏落幕了,满场掌声响起来了,满场观众站起来了,满场灯光一下子亮起来了。那种灯火通明的感觉,就像天光璀璨,就像天光猎猎,就像天光浩荡。
我小时候,北京城灯节最热闹的地方,早已经从灯市口转移到前门,灯火最为灿烂的,要数廊房头条、大栅栏、西河沿和西打磨厂这几条街。
去廊房头条买灯笼,大多是买卖人家,个人去,得是有钱的主儿。我们大院里的孩子,只是用彩纸(好一点儿的用电光纸,差一点儿的用糊窗户的高粱纸),自己糊个简单的灯笼,在里面插上支红蜡烛,拎着它满院子满街地跑,照样一个乐和,那是我们孩子的灯节。
有时候,我们也到前门看灯去,穿过廊房头条,我们主要是到大栅栏看灯。那时候,那么多灯,只知道看热闹,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认识的,只有一种叫做“气死风”的灯笼,一种是走马灯,觉得这两种灯已经很高级了。
“气死风”,只是一种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提灯。说它“气死风”,是说你提着它怎么跑,风也吹不灭,不过是夸张而已。这种纸做的灯笼,跑不了多久,只要风稍微一大,里面的蜡烛一歪,灯笼就着了。
走马灯,见过我们大院里有钱人家的孩子买过玩儿。那种灯里面有一柄纸伞,用铁丝绑着,可以转动,蜡烛点燃后,造成冷热空气流动,灯笼便不由自主地转动不停,显然比我们糊的灯笼要强很多。
大栅栏里老店铺门前挂着的可不是走马灯,更不会有“气死风”,也不是如今只是千篇一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很多是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用细绢为面、以铁丝线掐制成为骨架的精致花灯,还有火宝塔那样巨型的彩灯。得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简单的一盏盏灯,在我们的手里,可以变化万千,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读《京都风俗志》中,里面有这样对灯节灯的记载:“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
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避灾纳福的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节)
思考练习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真的像一出大戏落幕了,满场掌声响起来了,满场观众站起来了,满场灯光一下子亮起来了。
答: ————————————————————————————————
2.第七段引用《京都风俗志》中对灯节灯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答: ————————————————————————
3.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