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

作者: 吕博涵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

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感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节选自彭荆风《驿路梨花》)

阅读心得

全文有三处典型的悬念。第一处在第八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让读者产生疑惑,房子的主人是谁?第二处在第二十二段,从老人的言行中得知老人并不是房子的主人。疑惑进一步加深,既然房子的主人不是老人,那究竟是谁?第三处在第三十二段,我们得知“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那么解放军叔叔为什么要盖房子?继续设置悬念。在层层设悬中,推动故事进一步发展。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

我问她想去哪里。

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

……

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节选自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阅读心得

本文的题目其实就是一重悬念。“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她”是谁?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为什么“她”做出“起航前去过的地方”的决定这么艰难?为什么“她”对花草、溪水、微风等平常的事物会激动不已?这些悬念贯串全文,直到“落日六号”失事的插叙,才揭示了“她”的身份。文章情节环环相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期待感。

写作借鉴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涉及能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问题,故意不直接说明,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作用。在行文中设置悬念,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设置悬念有以下几种方法:

1.倒叙法。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先交代故事的结局,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行文,能达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

2.疑问法。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如《驿路梨花》中,房子的主人究竟是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解决了旧疑问又生成新疑问的过程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误会法。即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地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驿路梨花》中就有这样几次误会:第一个误会是“我”和老余误将瑶族老人当作小茅屋的主人;第二个误会是瑶族老人将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当成了“梨花”。两个误会都带有喜剧色彩,且又是人物交替误会,波澜迭起。在双重误会中,我们对助人为乐精神的领会更加深入。

4.巧合法。写记叙性的作文,要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写菲利普一家去英国哲尔赛岛旅行,恰巧在同一艘船上遇到正在卖牡蛎的于勒,见到他穷困潦倒的样子后,大家都避之不及,像见到了瘟神。

5.省略法。叙述故事时,故意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清楚,引起他们的种种猜疑和推想。如《紫藤萝瀑布》中,用“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作为开头,省略了“我”加快脚步的原因,“我”的心理状态是什么等,让读者产生了继续读下去的意愿。

上一篇: 请到阆中来过年
下一篇: 与自己的约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