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文化茶座
塔的简介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塔源于印度,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与本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塔的建筑形式。
塔的分类
1.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宝瓶塔,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
2.密檐塔:是在木质结构的楼阁式塔向砖石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密檐塔的最大特点是塔身上有层层的塔檐紧密相连,但塔檐和塔檐之间还设有佛龛,内供佛像。
3.亭阁式塔: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单层,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楼。在塔身的内部一般会设立佛龛,安置佛像。
4.经塔:“经”就是经文,经塔自然就是指藏经文的塔。不过,一般所说的经塔主要是指塔身雕刻经文的塔,而不是在塔身内藏经文或经书的塔。
5.木塔:木塔是由木质材料建造的塔,既有楼阁的多样装饰与结构空灵等特征,又有塔的高耸、直立的特点,非常优美。但最大的缺点是容易被腐蚀及被火焚烧,所以现存的木塔实例已不多,其中最著名、最精彩的一座是山西省的应县木塔。
6.楼阁式塔:楼阁式塔的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早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楼阁建筑已经相当普遍。而所谓楼阁式塔则模仿楼阁的造型,将塔建成多层楼阁,内部设有楼梯和楼层,可以攀登,每一层外部设塔门和塔窗,相邻两层之间外部设腰檐。其中最出名的是泉州开元寺东西塔。
名塔一角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全木结构建筑。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这座木塔不仅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片段欣赏
我寻访山西古迹20余年,从英姿勃发的热血青年到两鬓逐渐发白的中年人,曾经有无数人问过我,山西到底哪座古建筑最好,或者说你最喜欢哪一座,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是应县木塔,这个不是之一,而是我心中不可替代的唯一。
木塔把中国传统木构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仅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斗栱就有近60种,被誉为斗栱博物馆。其构造也相当科学,平面为相对稳固的八角形,呈内外相套的两重筒状设计……并且外圈随着高度的增加逐层向内收分,进一步加强了结构的牢固程度。斗栱和梁栿、枋、柱之间的契合方式使木塔在遭受狂风和地震晃动时能将大部分外力通过自身构架的位移和摩擦吸收消耗掉,轻微摇晃是一种自我调整,所以木塔经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都安然无恙……其实木塔的传奇还不止于此,甚至在近代军阀混战之中,在枪炮的轰击下也仍能安然无恙,简直如同神话一般。
当我第一次见到应县木塔时,整个人都处在一种极度的震撼中,那种灵魂深处生腾出的激动情感至今仍记忆犹新,从此再也未被超越。木塔建筑风格上承唐风,粗犷硬朗,大气磅礴,不仅是一座建筑,一组文物,也是集力和美于一体的无与伦比的艺术品。此后我多次到木塔下写生和凝望,每次都要坐上一整天,因为我知道木塔已经十分衰老疲惫,开始倾斜和扭曲了,第二层的斜度目前相当明显,未来的结果也许就是或者落架大修,或者局部加固,或者在某次地震中倒塌。相信国家不会坐视不管,所以只能是大修。但如果真的落架大修,便是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工程,据说曾经推算,将木塔所有构件展开平铺能够覆盖整个县城,这样的工程必然会持续数年,此时不画,待到我老眼昏花的年纪了,纵然木塔焕然重生,恐怕我也已经画不了了。
到21世纪中叶,木塔将迎来落成1000年的整寿,我曾与友人相约,希望那时候我们和木塔还都在,到时候两位年近八旬的“年轻人”还要再来木塔前与塔相聚,为塔祈福!
(选自连达《寻访山西古庙:晋中、晋北篇》,有删节)
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位置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片段欣赏
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福建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从前的西城外),于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由黄守恭开创,有1300多年历史。
泉州开元寺的檀越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12年。黄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公(黄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阴,黄守恭献地造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始,先后建成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名开元寺)。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越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越主。
古寺风光: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面南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拜亭前的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佛国景象。
(节选自高伟《一寺一菩提:古寺探秘之谜》,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