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中的抒情
作者: 肖敏娜在说明文中,抒情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既保持了说明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色彩,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生动性。以下三篇例文可以体现说明文中的抒情表达方式:
一、说明文中对古代建筑的赞美
学习说明文不仅要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更要体会说明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通过了解我国建筑、园林的光辉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的探索兴趣。
如: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示例分析:这段话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各种情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石桥的喜爱和赞美,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说明文中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写法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
如: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蝉》)
示例分析:第一句既照应了上文对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的生长过程的说明,对全文作了形象化的总结。后两句中,蝉用喧嚣的歌声表达它四年辛苦磨练而获得的短暂欢愉;议论兼抒情的语言是作者对蝉的充分礼赞,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世间万物的关爱。
三、说明文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品味说明文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梦回繁华》)
示例分析:第一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画的尺幅有了直观的了解,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三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乐喻画,以简驭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进而帮助其建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并发扬中国文化。
在说明文中融入抒情,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通过选择合适的题材、关注细节、运用修辞手法、适度抒情等方法,可以使说明文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但过度的抒情会使文章失去客观性,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说明文中的抒情要适度。掌握这些方法与技巧,有助于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作文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