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
作者: 罗静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虚实结合法,能起到丰富作品的意象、拓宽意境、提升审美空间等作用,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命力。
一、虚实结合的类型
1.梦境与现实交融。俗话说,“梦为心之影”。无论是梦到过去还是将来,梦境都是脱离客观的虚构。诗歌可以将描绘梦境和叙述现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从而增添作品的思想底蕴。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中的大海乘船是对实际情景的描绘,而帝所、天语则是梦中想象的虚构内容。现实生活中,词人正在南渡漂泊,备受打击,转而寄希望于梦中殷勤关怀的天帝。整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充分展示出作者虽颠沛流离却豪放不羁的一面。
2.回忆与现实交错。通过回忆与现实交错叙述,此时此地与异时异地更迭变换,展现作者的情感经验和人生体悟。如陈与义的《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忆昔”二字,打破了时域和空域,思绪顿时回到了二十年前在午桥畅快喝酒的情景;可回到现实,却是“堪惊”的心情。虚实之间,既展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留恋,又表达了其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3.想象与实写相映。想象如天马行空,实写则脚踏实地。二者结合,文章便深度与广度皆得。如朱自清《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片段中实写的是桃树、杏树、梨树正在开花的热闹场面及成群飞舞着的蜜蜂、蝴蝶,并由此联想到树上结满果子的丰收情景。虚实之间,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虚实结合的运用
1.以虚写实。即用虚构的内容突出现实的事物。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寡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已覆盖一层愁思;进而联想到儿女不懂思念之情,进一步传达了愁思。给尾又想象家人团聚时,自己与妻子潸然泪下之状。整首诗通过想象妻子、儿女的活动,突出了自己思家情怀的浓烈急切,词旨婉切,语丽情悲。
2.以实写虚。如欧阳修的《琅琊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三、四两句以实写虚,第四句仅仅实写了山花随溪水流出的美好春景,却引发了诗人对山中春意之盎然、溪源之深远、溪流之曲折的无限遐想,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使美好的春光更具感染力。
3.虚实并用。虚实结合能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感染力。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由树尖联想到看护妇,由实入虚,虚实结合,不仅写出了山上的情形,而且饱含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山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