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

作者: 吴小进

名家传技

名家引路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节选自鲁迅《社戏》)

阅读心得

句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描绘出连山在夜色中的轮廓和色彩。而“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则将静态的连山赋予了动态的特征,仿佛它们正在踊跃地向前奔跑。表达了作者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通过连山的奔跑和船的快速前进,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和期待。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节选自刘成章《安塞腰鼓》)

阅读心得

通过“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等静态描写,作者展现了表演前安塞腰鼓手们的沉稳、安静以及腰鼓的静默状态。同时,通过“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这一动态描写,为后文的热烈表演做了铺垫,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即将到来的表演的激情与活力。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整个场景令人充满期待,为后文的腰鼓表演蓄势。

写作借鉴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这样避免了在文章中孤立地写静态或动态,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最为常见,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名句,便恰当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动静结合”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动静互化

可“化动为静”,即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也可“化静为动”,即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刘禹锡《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和“入”两个字,化静为动,赋予了苔痕和草色以动感,使得整个画面生动有趣;对于“春草”的描写,可以通过写星星点点的嫩芽是如何铺绿、展绿,表现其动态生长的过程。

二、动静互衬

可“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突出动态,如唐代李颀的《琴歌》:“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写的是听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也可“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突出静态,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这两种手法都是“反衬”的一种。

三、动静结合

就是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既有静态的事物,又有动态的事物,让静景与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清澈见底的潭水与“佁然不动”后又“俶尔远逝”的游鱼相映成趣,描绘出小石潭静谧又灵动的美好景象,是非常经典的动静结合示例。

上一篇: 时间怎样地行走
下一篇: 彼此的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