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
作者: 张天骥读写快车
左读范文
我的家乡
汪曾祺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鱼鹰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很奇怪,我竟没有在湖上坐过一次船。湖西是还有一些村镇的。我知道一个地名,菱塘桥,想必是个大镇子。我喜欢菱塘桥这个地名,引起我的向往,但我不知道菱塘桥是什么样子。湖东有的村子,到夏天,就把耕牛送到湖西去歇伏。我所住的东大街上,那几天就不断有成队的水牛在大街上慢慢地走过。牛过后,留下很大的一堆一堆牛屎。听说是湖西凉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了会消除劳乏,恢复健壮。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绿碧绿的茭草。
(选自《汪曾祺散文》,有删节)
亮点借鉴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写景的要点不在于把景物描写得如拍摄出来一般逼真,文学不是再现,而是表现。汪曾祺笔下的景也是表现之景:
1.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相结合。汪曾祺的作品关注的是人,他总是注意到善与美的人情。撑船的生活很艰难,但作者忽然笔锋一转,写撑篙男人“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这些为生活劳碌的人,从未因艰辛而苦恼或抱怨,而是踏踏实实、从从容容地过好当下的生活。
2.写景重在精神。写精神可以适当使用写作技巧。比如作者写鱼鹰捕鱼的过程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如“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作者不仅用连续的动作描写,写出鱼鹰捕鱼的熟练,更充分发挥想象力,把鱼鹰想象成一只只捕鱼的战士,彰显盎然童趣。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忽然写打鱼人不动声色,用了反衬的手法,短短一句就写出了打鱼人的沉稳老练。
3.虚实结合。写景重在写虚,引发读者的想象。作者写耕牛歇伏,没有停在对牛的描写上,而是写由耕牛生发的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绿碧绿的茭草”,一下将画面赋予了诗意。
右写作文
我的家乡
张子杰
我喜欢缓慢地拍打着生活的节拍,听时钟慢慢走。都说家乡如母亲,是母亲教会了我如何生活。
我的家乡傍着长江。沿着江边石阶上山,路过一条铺着青石板路的小镇,再上弯弯绕绕的石阶,出了镇,会看到一条马路,在马路的拐弯处有一栋独立的楼房,那就是我家。
石板路年久失修,尽是坑洼凹凸的岁月痕迹。无数人踏过,才有这般质地。破旧的木板门上用粉笔写着“售卖日用品”,有的人家在门口挂了几件衣服,两只鸡懒洋洋地散步啄食,牛奶担子盛着雪白的鲜奶,挑担的人吆喝着,等候着拿盆买奶的居民。还有两位老人常坐在街头小板凳上聊天。我上学要踏过这条青石板铺成的路,它像一位长辈见证了如我一样的许多孩子的喜悦和忧愁。比如,今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成绩创了新高,会胃口大开,抓着零钱走到一个烧着炭烤烧饼的大烤筒旁,来一块咸甜烧饼。冬天出炉的烧饼涌出一片白色的雾气,蒸腾起生活的烟火气。
通过巷子拐两个弯,有一个菜市场。儿时我常随母亲在菜市场买菜。穿越好几条横七竖八的巷子,有一个卖黄鳝的人,终日坐在小木凳上,神情专注,手一抬,一放,一条黄鳝已被钉在了木板上。即便只是路过,也会被他麻利迅捷的动作吸引。日影从面前的木板移到他的背部,逐渐藏匿起来。小时候以为,人不换,景不移,年年岁岁久不变。
一个“棒棒”用瘦而强健的肩膀担着一口大箱子,走到路的尽头,踏上了高高的石梯。小时候,我常常站在高高的崖壁围栏处,眺望江心小洲。飞得高高的风筝与我同样高,一只大雁风筝在朝天门码头的顶上盘旋着。
小时候的渴望,就是生活能如风筝般自在。这自在的途径来源于想象。
在渝中区东水门对岸,有一处巴渝名景,曰“龙门皓月”。长长的石梁如一条龙卧于江中,距江岸不远。月色下,石梁与月影交相辉映,若龙戏月。我常常想象,这有龙镇守的地方,小孩子们从岸边攀着锁揽踏上龙的背脊,和着这轮圆月,或许可以到另一个童话世界。
少有幻想的老人眼里填满了回忆。他们喜欢宁静的月夜,在石梁旁聆听江声浩荡,想着父辈给自己讲述的发生在江畔的江湖故事,历数岁月沧桑。
或许有一天,我也不再幻想,但我会一直怀念这充满幻想的青春年纪。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点评
本文使用的是散文化结构,一条主线贯串童年记忆中的风景。但小作者的书写并不停留在对风景的写实,而是关注风景所承载的精神情感。写烧饼和牛奶,写的是烟火气,观察卖黄鳝的人,关注的是小镇生活的宁静。“龙门皓月”见证的是童年的美好幻想。小作者的笔触灵动,作文充满奇思妙想,让读者有舒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