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作家名片
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当代作家,本名王卫国,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和《人生》。
路遥是从陕北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他的作品饱含着自己对故土的深切依恋,热情地讴歌了这片热土上世代耕耘的父老乡亲,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坎坷人生和性格命运。路遥把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客观地反映在作品中,并揭示出当时交叉地带青年的真实状态,深受读者的喜爱。
内容简介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全景式展现了当时中国城乡社会生活。该书以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的中国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不仅具有人性的高度,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还传达出温暖的情怀:一是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二是作品处处展现了温暖的亲情与友情,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小说;三是作品中的爱情写得很真挚,被赋予了无比美好的内涵和想象空间。
路遥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它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自觉继承。《平凡的世界》被誉为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激励千万青年内心的不朽之作。
经典摘录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多变化,有人倒霉了,有人走运了;有人在创造历史,历史也在成全或抛弃某些人。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生命欣喜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同时也把另一些人送进坟墓。这边万里无云,阳光灿烂;那边就可能风云骤起,地裂山崩。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像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普通人时刻都为具体的生活而伤神费力——尽管在某些超凡脱俗的雅士看来,这些芸芸众生的努力是那么不值一提……
不必隐瞒,孙少平每天竭尽全力,首先是为了赚回那两块五毛钱。他要用这钱来维持一个漂泊者的起码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要用这钱帮助年迈的老人和供养妹妹上学。
他在工地上拼命干活,以此证明他是个好小工。他完全做到了这一点——现在拿的是小工行里的最高工钱。
去年和“萝卜花”一块上那个工时,他曾装得一个字也不识。现在他又装成了个文盲。一般说来,包工头不喜欢要上过学的农村青年。念书人的吃苦精神总是令人怀疑的。
孙少平已经适应了这个底层社会的生活。尽管他有香皂和牙具,也不往出拿;不洗脸,不洗脚,更不要说刷牙了,吃饭和别人一样,端着碗往地上一蹲,有声有响地往嘴里扒拉。说话是粗鲁的。走路拱着腰,手背抄起或筒在袖口里;两条腿故意弄成罗圈形。吐痰像子弹出膛一般。
没有人看出他是个识字的人,并且还当过“先生”呢。
虽然孙少平看起来成了一个地道的、外出谋生的庄稼人,但有一点他却没能做到,就是在晚上睡觉时常常失眠,这是文化人典型的毛病。好在别人一躺下就打起了呼噜,谁知道他在黑暗中大睁着眼睛呢?如果大伙知道有一个人晚上睡不着觉,就会像对一个不吃肥肉的人一样感到不可思议。是的,劳筋损骨熬苦一天后,孙少平也常常难以入眠,而且在静静的夜晚,一躺进黑暗中,他的思绪反而更活跃了。有时候他也想一些具体的事,但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是漫无边际的,像没有河床的洪水在泛滥;又像五光十色的光环交叉重叠在一起——这些散乱的思绪一直要带进他的梦中。
当然,不踏实的睡眠并不影响他第二天的劳动。他终究年轻,体力像拉圆的弓弦那般饱满……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
清明之前,天气转暖,大地差不多完全解冻。黄原河岸边的柳枝已经萌生起绿意。周围山野里向阳的坡坂上,青草的嫩芽顶破潮润的地皮,准备出头露面在工艺厂的工地上,干活的人已经穿不住棉衣,一上工便脱下撂在了一边。现在,宿舍楼起了第一层;楼板安好后,开始砌第二层的屋墙。少平的工作是把浇过水的湿砖用手一块块往二层上扔——这需要多么大的臂力和耐力啊!这无疑是小工行里最苦的活,可是他应该干这活,因为他拿的是这一行的“高工资”。
活路稍微一轻松,他突然渴望能看点什么书——算一算,他又很长时间没见书的面了。正月里返回黄原到现在,他都没有去找田晓霞借书,因为他一直装“文盲”,借回来书也没办法看。再说,他口袋里空空如也,想专心干活积攒一点钱,好给家里和县城的妹妹寄,根本没心思想其他的事。
就是现在,他也不能暴露他的“文盲”身份。正因为他是个只会卖力气的“文盲”,包工头才信任他,让他去干采购工作。要是胡永州知道他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又在他这里清闲地看起了书,说不定马上会把他打发走。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工程啊!一天赚两块半工钱不说,现在还不要像其他工匠一天顶到头地出死力。
但读书的愿望一下子变得如此强烈,使他简直无法克制。他思谋:能不能找个办法既能读书又不让人发现呢?
只有一个途径较为可靠,那就是他晚上能单独睡在一个地方。
赏析
这一片段是孙少平艰难困苦的一段时间。这一章的伊始,作者并没有直接对孙少平的生活进行描写,而是用简洁而富有哲思的语言,从宏观的世界入手,讲述广阔世界与芸芸众生的关系,表达对平凡与不平凡的思辨,既有上帝视角,又有悲悯情怀,可以说是本书精神主旨的概括。
接下来是对孙少平在建筑工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与心理的描写,他藏起香皂与牙具,故意伪装成“文盲”,邋遢、随意,甚至刻意去靠近那些工人的形象,刻意去学他们的陋习。这不光是为了不暴露自己是个“文化人”,更是一种想融入群体的潜意识在作祟。但是孙少平终究跟其他工匠不一样,所以他在工作稍轻松一些之后,就千方百计地要想办法看书了,并且他也将终成所愿。
从这一段来看,其实就能看出作者的语言特色:平实简洁,朴素自然,充盈着一种真挚的情怀,而且不说教,只巧妙而隐晦地把想要表达的观念、观点隐藏在行文里,让读者自己去触摸、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