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时读书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修行。在静谧的时光里,书籍是我们忠实的伙伴,它能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从而不断充实自我。让我们放下手机,在书香中寻找内心的平静,感受阅读带来的美好。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 勇
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经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美文赏析
读纸质书,能让我们的思想更沉静、深入。作者首先点出当下“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这一事实,其次提出“只有纸质书才是书”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接着结合现实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最后强调“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文章紧扣中心深入浅出地进行论证,层次清晰,论证充分。
挑灯夜读记
◎向 军
我天生怕黑。追光,便成本能。
怕黑,大抵会感染,不然,寨子上的飞禽走兽,怎么也怕黑?夜色降临时,小鸟抗议着不肯归巢,鸡群扑腾着拖延进圈,暮归的老牛惶恐地回头,纷纷退缩到牛棚,一盏盏油灯逐渐亮起,把无边的夜幕烧出一个个昏黄的洞眼。
重重扔下肩上的柴捆,进到漏风的卧室,划燃火柴,就着斑驳的木桌,打开书本……“灯芯拔小点,煤油金贵。”母亲的唠叨我早已听得耳朵起茧。
家家户户的油灯,通常是墨水瓶再利用。
找来空墨水瓶,备好薄铁皮或牙膏皮,扯一团棉花,或撕一根棉布条,翻出纳千层底的钻子,抽一根竹筷,取下柴刀,制作油灯便开始了。
拧开墨水瓶盖,洗净瓶体;用筷子头当卷轴,裹上薄铁皮或牙膏皮,卷成一支粉笔长、粗的管子,挥动柴刀背,锤实管体封口,退出筷子头;紧握钻子,从瓶盖中间钻孔,大小刚好穿过管体即可;棉绳或棉布条当灯芯,穿进管体,一端露出指甲盖一半长,另一端没入瓶中;防止瓶盖烧坏,用薄铁皮剪一个瓶盖大的挡片,钻孔,套上,护住瓶盖。完成这些工序,向瓶内注入煤油。一盏油灯,就这样诞生了。
点亮油灯的那一刻,心里格外踏实。
初中起,我便习惯半躺在床上,就着油灯,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书籍。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黑暗中的油灯下,我徜徉于书海,直到半夜,灯油燃尽,灯光熄灭,脑子兴奋,迟迟不能入睡……早上起床,鼻孔积满黑烟,母亲定会心疼地责备:又浪费了一盏灯油!
对母亲的责备,我先是愧疚,而后坦然。怎样才能坚持每晚看书,又不让母亲心疼煤油?我曾想了很多办法:借灶堂柴火的光亮,自制竹篙火把……种种尝试,效果不佳。
一次,巡山时,我竟意外发现茂密的树林中有松脂!能制松烛的松脂!我惊喜得差点儿喊出来。这可是宝啊!
从那之后,松烛代替油灯,嗞嗞燃烧,在烛光与松烟熏烤下,我的思想和灵魂,仿佛穿越纸糊的窗户,飞向文字的大海。
夜燃松烛,节约了不少煤油,母亲自然不会反对。尤其是我捧着奖状回家时,她眉头舒展,还投以赞许的目光。
进到寄宿学校后,有了电灯。我乐坏了,很是珍惜。晚上熄灯后,我悄悄躲到楼梯口、厕所里,如饥似渴蹭光夜读。我想用书中的文字,洞穿心底的厚墙,让内心世界早日变得敞亮。
而今,生活的大都市,夜如白昼,五彩缤纷的灯光世界让人目不暇接。但是,无论怎样,我也忘不了儿时夜读追逐烛光的纯粹。
(选自《重庆日报》,有删改)
美文赏析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挑灯夜读的真实场景,展现了其在艰苦环境中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文章通过“油灯”“松烛”等事物,勾勒出一幅充满温情与奋斗的画面,既体现了物资匮乏年代的节俭与智慧,也传递了阅读为作者带来的精神慰藉与力量。本文不仅是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