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五岳

探访五岳0

五岳,不仅是中华大地上五座巍峨的山峰,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从秦始皇封禅泰山,到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五岳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的探索、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共同感受五岳的雄浑壮美,聆听历史的回响,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

五岳简介

1.东岳泰山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素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自古以来被视为帝王封禅、祭祀天地的圣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正是对泰山雄伟气势的最佳写照。

2.西岳华山

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以“奇险天下第一山”著称。华山五峰耸立,如刀削斧劈,险峻异常,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圣地,也是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论剑的场所。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诗句,描绘出了华山的险峻与壮美。

3.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素有“五岳独秀”“中华寿岳”之称。衡山群峰巍峨,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观赏云海、日出的绝佳去处。韩愈“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的诗句,展现了衡山的雄伟与神秘。

4.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浑源县,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称。恒山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贾岛“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的诗句,描绘了恒山的险峻与神秘。

5.中岳嵩山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素有“五岳之冠”“万山之祖”之称。嵩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儒、释、道三教荟萃之地,也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句,展现出了嵩山的幽静与禅意。

片段赏析

泰山片石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感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即不大适用。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十年间两登泰山,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节选自汪曾祺《活着,得有点兴致》,有删改)

绝美恒山

恒山素以雄奇秀美闻名,两大主峰天峰岭与翠屏岭,领衔东西,各居一边,峭壁岩石各自骄傲而不可一世,向世人展示着恒山的美丽。

登恒山,必经之路是果老岭。据说隐居在恒山修行的张果老每天要倒骑毛驴巡天度世,每每经过坡陡路滑的此地,只能放弃驴背徒步而行,久而久之,便留下了斑驳的印痕。

恒山半山腰,一米之间隔着两口水井,名曰苦甜井。两口水井,苦井中的水苦涩难耐,让人无法下咽;而甜井的水则甘甜可口,清凉怡人。每逢庙会,成千上万的朝拜者接踵而至,人们纷纷取水而饮,这井水也不曾用竭,由此,唐代玄宗帝为其题匾“龙泉观”。

天峰岭的文物古迹无处不在,春花夏树秋霞冬雪。这些古迹与大自然的风景邂逅交融,折射出一种奇妙柔和的气质,庙祠林立,花草簇簇,不费周折就能轻易闻到大自然的香气。

光阴沉淀下的翠屏山,分峙而出的断崖和草木层次分明,犹如一幅素雅的版画,没有浓墨重彩却质朴清新。

恒山的宗教文化主要表现在一个“和”字。据了解,恒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即“太乙洞天”),自古就是道家修行圣地。此外,恒山还是一座释家名山,东晋时期,十大名僧之一的释道安曾带领500名信徒来到这里传教说法,建造寺塔;慕名而来的听道问经者众多,就连一代佛坛宗师慧远大师也曾来此。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恒山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朝山庙会,香客达数万人之多,一直延续至今。

天峰岭的北岳庙群规模宏大,崖壁庙宇中题刻匾额比比皆是,时光留下的笔笔痕迹彰显了恒山文化的渊源悠长。据了解,西汉之初恒山就已有祠庙。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遣使臣前往西域求佛,佛教从此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展开争斗。恒山的庙宇自北魏时期开始建造,到明清时期,恒山的寺庙建筑已然成群,仅恒山主峰天峰岭周边的寺庙亭台就多达一百余处。因此,人们将恒山的祠庙概括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

(节选自朱祖希《美丽中国·美丽山西》,有删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