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文字长出会笑的翅膀

作者: 吴金标

初中生掌握以下五把金钥匙,即可开启幽默表达之门:

一、“反差萌”:在对比中碰撞笑点

“反差萌”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并置,打破常规认知,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碰撞出笑点。如在描述场景时,把严肃正经的事物与轻松诙谐的元素相结合,或是将人物在同一情境下的极端表现放在一起形成巨大反差,让读者在心理预期与实际描述的落差中感受到意外和幽默。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些文字将百草园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与孩子们天真童趣的探索行为相结合,一边是自然的静谧美好,一边是孩子的活泼好动,形成一种动静、严肃与活泼的反差,让读者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欢乐。

二、“拟人法”:让万物开口说话

“拟人法”是把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行为、情感、语言等特征,让它们像人一样有思想、有动作、有交流。这样可以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变得鲜活生动,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朱自清在《春》中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把春天当作人来写,拟人化的描写让春天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童趣和幽默。

三、“谐音梗”:在双关里埋彩蛋

“谐音梗”是利用字词的同音或近音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思,实际上另有所指,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表面上指天气的晴朗,实际上谐音“情”,一语双关,含蓄地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感情,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幽默和情趣。

四、“自嘲术”:用幽默化解尴尬

“自嘲术”是指作者以自我调侃的方式,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不足或尴尬处境,以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让读者在感受到作者真诚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这种方式不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还能展现出作者的自信和智慧。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里这样写到:“我放弃了竞选,我降下旗帜投降了。我够不上纽约州州长竞选所需要的条件,所以,我呈递上退出候选人的声明,并怀着痛苦的心情签上我的名字:‘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个正派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贿赂犯和讹诈犯的马克·吐温。’”作者以一种自我贬低、自我调侃的方式结束竞选声明,讽刺了整个荒谬竞选局面的同时,让文章收到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竞选州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