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与人

山水之中,铭刻着先民对宇宙的凝视,沉淀着文人墨客的精神,更承载着现代人寻找本真的渴望。人类始终在与山水进行对话,这对话中有敬畏,有逃遁,更有对生命本质的不懈追问。我们阅读这些文字,实际上是在触摸文明最深邃的褶皱,那里藏着人与自然最初的契约。

大河出深山

◎汤素山

山里人见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关于山的智慧。“望山跑死马”,意思是你虽然望见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马跑到累死也不一定能到达。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着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两山之间必有涧,涧中一线泉水,数线这样的涧泉从四围大山中滑流而出,慢慢朝盆地中汇聚,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

小溪蜿蜒流过村庄。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村路则在这里犹豫一下,转了个弯,绕过山嘴去寻找大河,然后沿着大河飘向山外。

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

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

读大学后,我弄明白了,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

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如今,楚江之源的水库被命名为青山湖,是下游多个乡镇的饮用水源。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楚江已经是水清岸绿,时有白鹭、野鸭在水中嬉戏。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这是我年轻时一篇小说的题记。而关于河的这种印象,是童年时代故乡的大河带给我的。

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美文赏析

《大河出深山》是一篇富有深情与哲理的散文,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大河从深山中流出,滋养土地,造福人民的故事。文章以山里人的智慧开篇,通过“望山跑死马”的谚语,引出“只有沿水而行才能走出大山”的观点,巧妙地将自然环境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随后,作者详细描绘了从山涧细流汇聚成溪,再到形成河流的过程,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变化和生命力的顽强。这篇散文文字质朴而富有诗意,既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大河出深山》不仅是一篇赞美自然的佳作,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反思。

山 海 尽

◎朱夏楠

大凉山,是潮水隐退的大海。

大凉山,仅仅这三个字,便已生出一种惊人的盛大的原始气象。自然之理,本就是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可它偏又把“凉”字拈了出来,“凉”字犹嫌不足,更附之以“大”。层层相叠,造就了荒凉无垠的绝境,再无逃脱的可能。人烟稀疏绝少,人少,愈见草木森森,孤寂阴冷。再炽热的红尘,落在这广域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温度瞬间消散,成为寒凉的一部分。

正值盛夏,大凉山收敛起了想象中的阴森或孤寂。此地若非标以山之名,只让人疑心自己不过是从一处平原,来到了另一处平原。因目之所及,皆是凉山,领略到的只有它的辽阔纵深。它用辽阔纵深,消解了自身的奇拔。

八月的阳光照耀下来,洒在邛海的淡烟微风上,安静祥和。内陆很喜欢把大一些的水域称为海。比如邛海。眼前的邛海,自然不是我印象中的大海。自小在海边长大,我见过大海吞没日月,见过狂风急雨的日子里,海浪高高地越过堤坝,将村庄的一半棉花地化为汪洋……它更贴近江南清丽雅致的那一面,是月宫中被精心布局的那间房子,波澜不惊,温顺清凉。但上亿年垒就的高寒之气,又岂是江南的凄清单薄可比。江南的寒冷,冷风一来便来了,暖风一来便散了。虽偶尔侵着肌,刺着骨,但啮咬几口便走。而这里,是抡着大锤砸下的冷,冷得结结实实,毫无商量的余地。再热烈刺目的阳光落到了邛海上,也被削去了力量,显得温热清凉。

真是避暑的好去处。可我无法全然沉浸其中,因这舒适是不真实的,是被狂风暴雨所压迫着的台风眼式的平静,是空城计,是深海里鱼头顶的那线发光的弧菌。那点光亮,只为了引人进入永恒的暗黑。尽管,迟早还是要到黑暗中去的。从那里来,除了回归,又有何处可去呢?这世上并没有一条别的路。

是的,我的偏见如此固执。一直坚信,这邛海的底色,是原始的、未被触动的荒蛮。也许,更接近我们的来处。

(选自《广州文艺》,有删改)

美文赏析

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以独特的视角深刻描绘了大凉山的自然风貌以及带给人的复杂情感体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大凉山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作者对自然、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作者将大凉山的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既敬畏又亲近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学思考,即自然的广阔与深邃往往能引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

作者在文中大量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大凉山,是潮水隐退的大海”“冷得结结实实,毫无商量的余地”,这些生动形象的语句使得自然景象更加立体,情感表达更为细腻。文中既有长句的铺陈也有短句的精练,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上一篇:
下一篇: 遨游世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