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0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这四座由信仰与艺术共同雕琢的丰碑,不仅是佛教东传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立体画卷。让我们触摸在历史中闪烁的文化密码,聆听石壁深处传来的、从未间断的文明回响。

石窟介绍

1.莫高窟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2.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广建寺宇,大开石窟,此石窟群的主要部分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

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4.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片段欣赏

千佛洞中

千佛洞是莫高窟的俗称,当地老百姓的叫法,当年很少有人知道莫高窟,人们都把沙漠里那千年的石窟群称为千佛洞。

爸爸兴致勃勃地带我们看千佛洞,那就是他抛弃一切非去不可的地方。冰冻的大泉河西岸,凿在长长一面石壁上、蜂房般密密麻麻的石窟群规模浩大,蔚为壮观,却因风沙侵蚀、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不堪,像穿了一件破破烂烂的衣裳。然而走近石窟,又可看见一个个没门的洞口里透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方知那灰头土脸的外表下隐藏着神秘的美丽。

四周安静极了,随风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铃声,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爸爸说那是九层楼的风铃。他带我们进入洞窟,在洞口射进的阳光照耀下,里面有那么多从未见过的壁画、彩塑,铺天盖地,色彩绚丽,我不明白这是些什么,只觉得好看,新鲜,神奇,在明明暗暗的一个个洞窟走进走出,就像游走在变幻莫测的梦境里。

爸爸带着妈妈看窟里的佛像,都是很好看的彩塑。爸爸一边走一边给妈妈介绍不同时期的彩塑风格。妈妈跟着爸爸在石窟里走啊,看啊,她毕竟是学艺术的,一旦置身这浩瀚的古代艺术海洋,面对那么多生动美妙的彩塑、壁画,怎能不动心?

(节选自《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研究云岗

云冈雕刻既然上与汉刻迥异,下与龙门较,又有很大差别,其在中国艺术史中,固自成一特殊时期。近来中西人士对于云冈石刻更感兴趣,专程到那里谒拜鉴赏的,便成为常事,摄影翻印,到处可以看到。以前从搜集建筑实物史料方面,我们早就注意到云冈、龙门及天龙山等处石刻上“建筑的”(architectural)价值,所以造像之外,影片中所呈示的各种浮雕花纹及建筑部分(若门楣、栏杆、柱塔等等),均早已列入我们建筑实物史料的档库。

这次来到云冈,我们得以亲目抚摩这些珍罕的建筑实物遗证,同行诸人,不约而同地第一转念,便是作一种关于云冈石窟“建筑的”方面比较详尽的分类报告。

这“建筑的”方面有两种:一是洞本身的布置、构造及年代,与敦煌印度之差别等等,这个倒是比较简单的;一是洞中石刻上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物及建筑部分,这后者却是个大大有意思的研究,也就是本篇所最注重处,亦所以命题者。然后我们当更讨论到云冈飞仙的雕刻,及石刻中所有的雕饰花纹的题材、式样等等。

(节选自林徽因《爱上一座城》,标题为编者加)

古石有灵

前往龙门石窟的路途一如既往的艰难,但见到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像的一瞬间,他们一路的疲惫仿佛都消失了,只剩下震撼。

奉先寺石窟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始凿于唐代咸亨三年(672年),至唐代上元二年(675年)。高达十七米的卢舍那大佛端坐于群像之中,气度恢宏、妙相庄严。群体式的佛像造型呈现在眼前,恢宏而肃穆,那一瞬间,仿佛每一尊佛造像都拥有了生命,从高处或安详或威严地凝视着这几位学者。

与云冈石窟的佛像不同,龙门石窟的佛造像融入了中原的审美,原有硬朗粗犷的线条,变得更加清秀、温和,雁门关外粗糙的岩石在跨过数道山谷河流后,成了细腻的砂石。

匠人们见证了这片山川化作一座座石窟,佛像见证了一代代默默无名的匠人的付出。千百年前人们祈求喜乐平安的心情,都融入那面带微笑、普度众生的悲悯神色里,这份美跨越时空抵达此刻的林、梁等人心中。美的事物,将一直静候在那里,等待与你邂逅。

(节选自胡狼拜月《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

麦积山,妙哉!

麦积山并不高,一百四十二米而已,真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不但如此,麦积山所有石窟都散布在二十至七十米高之间的悬崖峭壁之间,又不能不叫人为之惊叹,在陡峻的悬崖上开凿如此巧妙的洞窟,雕刻如此精美的佛像,实在别致、神奇。

麦积山浩瀚工程的最大功臣当属南宋永初年间两位传经布道的僧人,昙弘和玄高。当年二人在这里共同主持,学徒多达三百余人,王侯将相亦怀崇敬之心来到此地。因了他们的肇始,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加入到石窟修建的行列中来,才催生出麦积山的大发展大繁荣,绵绵不绝直到今日。

仰望石窟,我忍不住想,先人有过怎样的付出,才能在这悬崖峭壁上雕塑出如此美轮美奂的佛像呢?这座伟大的工程究竟耗费了多少人力财力才得以完成?又有多少工匠为了心中的佛祖,青丝变白发,抑或在这红色的岩壁上陨落?

麦积石窟如何修造是个谜。当地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大约说为了搭脚手架,周围的树木都被砍光了。若果真如此,不要说开凿石窟雕刻佛像,就是这搭脚手架也是个奇迹啊。

(节选自王志《西行三万里:王志看思路》,标题为编者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