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喻

作者: 肖敏娜

设喻,又叫讽喻,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用法,指通过比喻的方式,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抽象、复杂的概念,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通常包含本体(被比喻的对象)和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二者通过某种相似性建立联系。设喻的核心是通过联想和类比,让读者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设喻是文学创作和日常表达中常用的技巧之一,能瞬间拉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下面,我们就结合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深入探讨设喻的作用。

一、形象说理

在《马说》中,作者运用设喻手法,以马喻人,将抽象的人才问题具象化,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直接点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在作者看来,世上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文章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这样的设喻,使人才被埋没这一社会问题更容易被感知。

二、使批判或讽刺更含蓄深刻

通过设喻,间接表达批评,避免直白冒犯,同时增强了讽刺的力度。

作者借“食马者”不懂千里马,暗讽统治者昏聩无知,使文章含蓄深刻。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食量大,需求特殊)”“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两句通过千里马与不识千里马的人的论述,喻指人才需要特殊待遇,如重用、培养,但统治者却用普通标准待之,导致人才被埋没、浪费。

再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语气强烈,全面总结了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种种表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食马者的无知浅薄,喻指统治者不尊重人才规律,既不会选拔,也不会任用,更不理解人才的诉求,讽刺性极强。

三、引发共鸣

唐代文人多怀才不遇,所以在文章中多用设喻,以激起当时人们的广泛共情。韩愈初登仕途时不得志,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但结果“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表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结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讽刺性设喻,强烈斥责了那些不识千里马的人,表达了对愚昧昏庸的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这样的结尾强化了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易引发共鸣。

设喻常用于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中,用来论证观点、说明道理,在说理、劝谏等方面运用较多。设喻时,我们应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避免陈词滥调,避免冷僻、晦涩的比喻;同时要注意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附会,不宜过度堆砌。通过设喻,表达会更具感染力,平凡的语言也能焕发出诗意与哲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