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复古恢复的是古代文章的精神
作者: 杨照韩愈最有名的文章之一,是曾经给他带来大祸的《谏迎佛骨表》,在上表给皇帝的文章中大肆攻击佛教。文章中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佛教是外来的。
但这其实不是韩愈反对佛教最重要的看法,更根本的是佛教要人清净清空,如果达到这一境界,人就没有什么立场,也没有什么主张要表达了。韩愈更核心的精神在于提出一份彻底逆反佛道的人的观念,人要有“我”,要有信念和价值,而文章必须出于这样的“有我”的人才有意义,也才值得书写。
与韩愈同时代的张籍也认为不能忍受有那么多空洞的文章,应该反对这样的风习。他写过一封信给韩愈,信中一方面表示支持韩愈的立场,文章应该承载世间的真理,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质疑。从历史上看,春秋战国到汉代,也就是韩愈所推崇的“古文”的时代,会写文章的人偏偏写的都不是“文章”,他们写的是书,一本一本完整的著述。因而如果真要实践复古,那韩愈你是不是也应该去写书呢?这才是恢复传统的彻底做法吧。
韩愈回了信,信的内容看起来是颇心虚的,应该尚未想清楚。要再过好几年,韩愈才终于找到更坚实的道理,将比较成熟的想法写在一篇名为《送高闲上人序》的文章里。他特别提到了写草书的张旭: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只写草书,其他什么都不会,也都不在意。所以心中任何的情绪,他都用草书来记录、表达。遇到了任何经验,无论是游山玩水、与自然相遇,乃至于人间事物中最美好和最激烈的,他都表现在草书上。所以他的草书能写到那种程度,那么美又那么极致。
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
如此用生命全幅去写草书,张旭的草书中就包纳了一切,具备一种神秘的完整性,好像一切的变化可能性都含藏在其中,草书总结了他的一生,也让他留下身后之名。先这样描述了张旭与草书之间的关系,接着韩愈简单称赞高闲,说他的草书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有张旭的心,而不是单纯追逐模仿张旭写出的字迹。只模仿字迹而不能体会张旭的心,是不可能写出张旭那样的草书的。
这里显现了韩愈成熟的态度,更有效地回应了张籍的质疑。所谓复古不是重复古人的话,而是用古人的本真方式来说自己的话。孟子、扬雄的文章俱在,哪需要韩愈在这个时代再写一次同样的呢?那种做法是“逐其迹”,而重要的是“得其心”。
(选自《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有删改)